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经验做法

夜评会:让扶贫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09-20 10:48


2018年以来,延川县将“夜评会”作为深入推进扶贫扶志扶智的长效载体,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任务、群众发展意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发展,着力提高脱贫质量和群众获得感,有效扭转了群众“想争抢”的穷想法,转变了“等靠要”的懒思想,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灵活组织形式让活动“常”起来。坚持将“夜评会”常态化、制度化。一是严格制度要求。要求各村坚持一周召开一次“夜评会”,纪实每次活动开展情况、活动内容,做到活动有痕迹、过程有作证、总结有资料;要求镇(街)党(工)委书记结合“两个一”工作机制,每半年至少到每村参加一次“夜评会”,并结合日常工作,随机指导检查各村“夜评会”召开情况,确保“夜评会”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二是放活组织形式。以方面群众为原则,不规定具体开展时间,白天、晚上任意时间均可以召开;不固定开展地点,党员活动室、田间院落均可组织;不强调组织形式,将“夜评会”作为研究村级事务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党建促脱贫等工作的有效抓手,作为扶志扶智各类活动的有效载体,灵活开展学习会、讲评会、评议会、评比会、表彰会、培训会、座谈会、故事会、农民夜校、讲习所,确保群众参与率高、活动影响力大。三是放活活动安排。县文明办按月制定了指导性的《推进公民道德“四好教育”助力“扶贫扶志扶智”村级工作安排表》,对当月村级有安排的按实际开展,对无安排的按照指导安排开展,确保活动接地气、契实际。

二、注重农村实际让工作“实”起来。坚持将服务群众作为“夜评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注重扶智造血提能力。围绕群众发展产业、就业创业需求,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联系县农业技术部门、就业局、妇联等单位,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等群众生产生活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会,确保群众会经营、能就业。全县各村以“夜评会”形成组织、举办各类培训会253场次,培训群众2865人次。二是注重扶志提神增动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饮水思源、增光添彩”主题教育,跟进学、反复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体验学“梁家河”大学问,教育群众感恩奋进。组织开展“党的政策好、遵纪守法好、勤劳致富好、文明新风好”四好教育、“送戏下乡”、“文化涵养”等活动,引导群众转变思想。坚持执行“评优树模”、“道德说事会”、“红黑榜”等制度,结合“爱心超市”奖励鼓励,通过红黑榜正反教育,激励群众向先进看齐、自力更生脱贫。全县开展“送戏下乡”、道情、说书等活动45场次,评树文明户、好媳妇、文明家庭等611户,致富带头人、脱贫之星、乡贤等模范826人,173个爱心超市登记发放物资3152次,折合人民币6万余元。三是注重群众需求强服务。针对邻里纠纷和脱贫攻坚、环境卫生整治、产业发展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组织在村群众,通过微信、QQ等媒介联系外出群众,讨论村里各项事务、化解矛盾纠纷;针对群众因身体、生产等原因,外出办事不方便的情况,驻村帮扶工作队干部、村干部通过“夜评会”及时了解情况,分工落实责任,开展为民办实事、解难题、谋发展“三为民零距离”服务活动。

三、聚焦脱贫攻坚让满意度“高”起来。坚持将“夜评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和结合点。一是开展述职评议活动。安排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县级包村包户部门主要领导、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按照4月份、6月份、9月份三个时间节点,以“夜评会”的形式向包扶干部和群众述职报告脱贫攻坚工作,强化群众监督,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二是开着督查研判核实工作。对标脱贫退出“477”指标,紧盯春季攻势、夏季行动、秋季决战各项任务,安排扶贫局4名副科级领导、5名县级领导、县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队,按照逐镇逐村逐户逐项研判的方式,分别于2-3月份、4-6月份、8月份对全县163个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三轮综合督查研判,并结合村“夜评会”向驻村帮扶工作队、包村包户单位、全体村民反馈督查研判结果,完善整改措施,问题不遗漏、短板不亏欠、项目不拖拉。三是开展驻村蹲点调研活动。组织全体县级领导、镇街主要领导、包村包户单位主要领导、包户干部、驻村干部通过“夜评会”等多种形式,开展驻村蹲点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全覆盖查找问题和不足。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