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汉中市洋县黄安镇庙垭村山碧草翠,一方方绿中泛黑的黑谷秧苗格外惹眼。“要不是江苏省如皋市的资助帮扶,村里的黑谷基地很难有这样的规模,乡亲们也不可能有这么好的致富产业。”庙垭村党支部书记冯世荣直言不讳地说。
苏陕扶贫协作启动以来,江苏省如皋市对口帮扶汉中市洋县。按照协作共赢、促民脱贫的目标,两地积极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劳务输出、人才交流、社会扶助等重点精准发力、快速推进。
“如皋市资本、技术、管理优势明显,洋县自然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大,两地优势互补性强。扶贫协作大大提升了洋县脱贫摘帽的步伐。”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说。
今年2月,如皋市结对帮扶洋县建立的第一个社区工厂——洋县绅宝利服装厂在纸坊街道李家村移民点正式投产。“能在家门口找到这样的好工作,赚钱顾家两不误,真要感谢苏陕协作。”洋县溢水镇西山村贫困群众王芝玲说。目前,厂里已安排80多名像王芝玲一样的易地搬迁贫困群众进厂务工,她们的月收入均超过2000元。
对口协作帮扶以来,如皋市坚持把壮大产业作为带动洋县发展和群众增收的重要突破口,着眼中长期产业项目,安排专门资金4198万元用于建设产业基地和相应产业扶贫项目。同时,如皋市积极建立招商信息共享机制,并先后组织20批次客商到洋县考察投资。目前,已落地投产项目3个,确定签约项目3个,在谈项目12个。
“村里想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建个养羊合作社,可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如皋市的30万元项目帮扶资金真是一场及时雨。利用这笔帮扶资金,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圈舍,并对一些贫困户养的羊进行了托管,全村410人受益。”洋县磨子桥镇二龙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智感慨地说。
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如皋市已累计向洋县投入资金1550万元,实施产业基地建设、合作社发展、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36个,覆盖贫困人口1.1万人,4080名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直接或间接带动6912人脱贫。
51岁的史定军是洋县溢水镇波溪村贫困群众,他想出去务工,又担心年龄大了难以找到工作,正在犯愁的时候,帮扶干部上门宣传苏陕协作专场招聘会,他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招聘会。“在招聘会上,我顺利找到了工作,政府还安排劳务专车把我们送到了如皋市。”谈起劳务协作的好处,史定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苏陕协作开展以来,洋县先后3次派人赴江苏省洽谈劳务合作事宜,实地考察掌握企业用工情况,精心筛选适合本县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与当地劳动部门签订《苏陕协作如皋—洋县政府间劳务协作框架协议》。同时,洋县在如皋市设立务工人员服务窗口,开通服务热线,专为洋县籍务工者提供就业引导、法律维权、工伤处理等后续跟踪服务。同时,如皋—洋县就业服务中心先后组织30多家如皋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10余场,提供岗位20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800多人。
作为对口帮扶协作单位,如皋市不仅在项目上加大投资力度,还积极鼓励引导部门企业帮扶洋县发展产业、扶难救困。如皋市7家爱心企业捐赠38万元建立助医助学助困基金,帮助特困群众走出困境。如皋市3个主功能区、3个村分别与洋县3个镇、3个深度贫困村联系对接,为每村定向捐赠5万元用于助学助困。如皋市文广、旅游、农委等部门与洋县相应部门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累计开展送医送学活动7场次,服务走访群众300多人次。如皋市第一中专对接洋县职教中心,及时梳理出两地紧缺的岗位和专业,加大服装设计等新课程开发力度,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致富技能。
3月26日,如皋—洋县对口协作150名基层干部培训计划全面启动。首批50名第一书记和“八个一批”主要责任部门干部赴如皋,学习脱贫攻坚、乡村治理、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洋县的经济条件虽然不能和如皋相比,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的作风,并结合洋县自身的独特优势,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从如皋学习归来,洋县合疗办驻金水镇张坪村第一书记王锦毅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