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帮扶路上,咸阳民企勇担当!

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20>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社会扶贫

帮扶路上,咸阳民企勇担当!

时间: 2020-09-15 08:00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帮扶路上,咸阳的广大民营企业更是以极大热情,积极参与,主动担当,步履铿锵,为脱贫攻坚工作洒下一路汗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商(协)会和广大民营企业主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发挥出重要作用。

咸阳民营企业家们结合自身实际,聚焦贫困村、贫困户,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参与贫困村建设、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开展技能培训、搭建产销平台、参与公益事业,成为贫困户们的脱贫新希望。

来自市工商联的统计表明:5年里,先后共有824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扶贫范围覆盖993个村,帮扶人数133880人次,累计帮扶资金3.9亿元。

2018年10月,全市“万企帮万村”工作推进会。(资料照片)

产业扶贫――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条上

眼下的渭北高原,正迎来苹果采摘时节。旬邑县土桥镇镇头村的王双怀,几乎每天在果园里“打工”――他既是这片果园的“民工”,也是这片果园的“股东”。

“去年就脱贫了,过上了好日子。我不仅在这里打工挣钱,还学到了一套科学的规范建园、病虫害防治、修剪嫁接等手艺。”王双怀开心地说。

几年前,工商联会员企业陕西第一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壮大企业、富农业裕农民”的目标,在咸阳马栏红苹果核心区流转土地2200亩,兴办苹果种植与苗木繁育的产业园区,加快苹果产业化发展,实现果业标准化生产、定向化销售,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如今,园区吸纳了1891户贫困户,约6500人。

村民王双怀办了土地流转手续,将家里的7亩多土地流转给公司,每年能拿到保底1000元分红。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是精准扶贫拔掉‘穷根’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市工商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开发结对村的资源,结合当地特色,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益农、带农产业,为产业扶贫吹来‘强劲春风’。”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王伟杰说。

淳化工商联执委尉钊,还是淳化恒之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创立的公司流转150亩土地种苹果,流转118亩建设黄花菜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日光大棚70棚、带动7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种植,使每户贫困户年增收6000元。

据统计,近年来,尉钊的公司承担了全县2189户贫困户的农产品线上销售任务,贫困户直接收益150万元,捐赠公益基金45万元。

长武县陕西绿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是一家工商联会员企业,近年来立足发展高效生态循环经济,种植养殖、饲料生产、农产品贮藏、电子商务、休闲观光、智慧农业等一体运营,带动巨家镇13个村实现发展,为贫困群众增收共计57.911万元。

在各级工商联的精心组织动员下,咸阳众多民营企业不仅积极投身“万企帮万村”行动中,还主动创新帮扶方式,着眼“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推进电子商务等新兴扶贫益贫产业发展,着力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去,带动贫困村发展经济。

长武县总商会副会长单位、天丰农业公司发挥“公益中行”精准扶贫电商平台的作用,发展和培训脱贫助理20人,线上销售产品140余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300元。

众人划船开大桨。参与帮扶的800多家民营企业,用实实在在的付出和成效,勾勒出咸阳乡村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景象。

长武县洪家镇的企业带动签约仪式。全市有824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9亿元。(资料照片)

就业扶贫――把扶贫车间好工作送到村头

2015年10月,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正式发起“万企帮万村”后,全市的民营企业家们应声而动。帮扶方式也日益多样,从以投资项目、安置就业、捐款捐物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到扶贫车间、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智力扶贫、互联网扶贫等新模式新业态,而且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实效。

37岁的义门镇南玉子村村民闫春燕是彬州融诚农业科技集团的果箱厂的一名员工,现在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年有余,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收入2600元。家中贫困的闫春燕现在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人。

闫春燕所务工的纸箱厂是工商联会员企业彬州融诚农业科技集团建设的一个扶贫工厂,从2016年开始,该集团在彬州陆续投资,建成了果箱厂、果袋厂、果肥厂等涉农企业,吸纳安置众多当地群众就业。

精准扶贫,就业先行。全市民营企业大胆探索,先后建立“企业+园区+贫困户”“企业+贫困户”“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拓宽贫困群众入园务工、参股分红等增收渠道。

同时,基于省市县有关优惠政策,各县工商联也鼓励民营企业向建档立卡贫困适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激发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针对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的现实问题,参与帮扶的民营企业更是想方设法,因人因户,精准施策,重点帮扶。

身为市工商联会员的鑫响驴业公司总经理李鑫始终心系贫困户。残疾人贫困户刘兴瑞老人,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李鑫采取了重点帮扶措施。出资为老刘盖了一座驴棚,帮助老刘引进优质母驴,并指派员工对老刘进行养殖技术指导。经过老刘的的精心饲养,母驴膘肥体壮,产下驴驹,老刘时常感慨:“我的生活不用发愁了。”

在旬邑县陕西农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业扶贫基地,生产车间、原料库、烘焙车间、物流车间的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流水作业,干果、面包、旬邑特产等300余个品种在这里生产并销往全国,同时,在这里一批贫困群众上班拿上工资,变身职业农民。

武功县大疆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后稷新田园蔬菜专业合作社、长武县富熙服饰公司等临时用工,优先招收贫困户就业,以岗代助、以工帮扶,既能快速帮助扶贫对象脱贫,又解决了企业自身的用工需求……

眼下,越来越多的扶贫工厂扶贫车间,搬到了群众的村头,他们在家门口上起了班,那份用工作赚取的收入,让群众的好日子越来越殷实。

扶技扶智――发挥智力扶贫的“倍增效应”

几年前,贫困户王军军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家务农,没啥手艺,靠力气吃饭。随着孩子的出生家里日子更是困难。自从到养驴场当了饲养员,每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3000元。

现如今,摘掉穷帽的王军军,已经成为了养殖能人,喂草、添水、打扫驴舍,疾病防疫,样样工作得心应手。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全市各级工商联积极引导参与帮扶的民营企业,把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有机连接起来,签订帮扶协议,放大贫困群众狭隘的生产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还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技术、人才、市场、管理、资金等综合优势,与贫困群众有机结合,实现“输血”向“造血”、“扶贫”向“扶志”“扶智”“扶技”的转变,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从而发挥好扶贫的“倍增效应”。

在武功县大庄镇大东村天乙电子社区扶贫工厂内,工作快一年的刘美瑞早已干得轻松娴熟。“我只培训一天就上手了,现在已经是个熟练工了。”看着自己完工的成品,刘美瑞内心特别踏实、畅快。

一年前,生活上的困苦让刘美瑞烦恼不已,一度消沉。像她这样的情况在武功大庄镇不在少数,为了帮助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大庄镇联合天乙电子社区扶贫工厂采取了集中教学、上门辅导的形式,对有意愿的贫困户进行岗前技术培训。

“我们鼓励企业开展结对贫困户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实现‘造血式’扶贫。贫困群众有了一技之长,就业路子更广,脱贫信心更足,日子越来越好。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宝贵探索!”市工商联主席杨军说。

礼泉县开展了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为主题的技术培训,培训贫困户2000余户,发放科普书籍、报刊18000余册(份)。三原县整合扶贫、农林、人社、民政、卫计等资源,提供“菜单式”培训服务,增强脱贫致富技能,提高贫困群众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捐赠扶贫、金融扶贫、人才资源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和经济薄弱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与“万企帮万村”的民营企业在技能扶贫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450万元。

与此同时,市工商联深入推进消费扶贫行动,组织动员民营企业购买扶贫产品,解决扶贫产品卖难问题,联合腾讯视频、西安直播工厂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展了“寻找家乡农产品助力人”活动,拓展线上直销渠道。

武功县工商联执委企业西域美农科技公司引导游凤镇焦阳村22户贫困家庭55人入股参与陕西美农100亩黑柿子种植,每年贫困户可分红500元,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注入了新活力,帮助长宁镇焦胡村种植黄桃果树的59户贫困户完成黄桃销售任务,帮助苏坊镇樊村入股村集体企业的18户贫困户销售乌鸡蛋1.3万余枚,帮助河道社区贫困群众销售洋姜61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8年以来,先后有1家民营企业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企业荣誉称号,150多家民营企业和20位先进个人分别受到省市表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在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咸阳的广大民营企业家,把大爱播洒在乡村角角落落,让真情流淌在群众的心坎,用汗水铺垫出乡亲们走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