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记者来到陕西中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柞水县下梁镇金盆村的木耳菌包厂。厂房外,堆着小山一般的木屑。厂房里,搅拌机、装袋机、灭菌柜、灭菌室、养菌房构成了一条木耳菌包生产线。轰隆隆作响的机器声,正在进行高温灭菌的木耳菌包,孕育着当地甚至全县脱贫的希望。
2017年,陕西中博农业公司总经理赵少康在柞水农村考察时,被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勤劳却生活贫困的农民触动。经常参与公益活动的他深知,捐资捐物只能解一时之渴,唯有发展产业才是阻断贫困的长远之策。
柞水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为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当地种植木耳也有一定基础。于是,赵少康萌生了在柞水农村做木耳产业的想法。
要想破解农民“贫”难题,必须做足“农”文章。多次调研后,赵少康决定从木耳菌包做起。他发现,当地村民们使用的菌种来自各地,导致木耳品质不统一,很难进行品牌化运作。
陕西中博农业公司在柞水县下梁镇金盆村、凤凰镇金凤村、小岭镇金米村、杏坪镇肖台村、曹坪镇窑镇社区建设了5个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厂。为了提升木耳品质,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智库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了食用菌科研中心。由10余名食用菌专家教授组成的科研技术队伍,对木耳的菌种选育、栽培模式、栽培基质等进行系统化研究,为保证木耳的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生产好的菌包,农民可以带回去,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地栽、吊袋或塔栽的方式种植,省时省力。”陕西中博农业公司副总经理何锦漪介绍,公司为农户提供高品质的菌包和专业的技术服务,促进他们自主开展木耳种植,既能避免农户自身发展产业的局限性,又能发动更多群众参与进来。
自2018年投产以来,陕西中博农业公司累计向柞水县各村提供菌包7500余万袋,将全县60%以上的贫困户吸纳在木耳产业链条上。
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益,陕西中博农业公司还对木耳进行保护价收购,交由农户托管的菌包袋平均袋产优质黑木耳50克,公司按照木耳市场价格60元一公斤进行兜底回收。目前该公司已回收干木耳250万公斤,支付农户木耳价款约1.5亿元。除去菌袋及管理成本每袋2元,农户平均收益1元,春秋两季每种植一亩木耳可增收2万元至6万元,实现了农民发展产业“零风险”“高收益”。
何锦漪告诉记者一个小细节,为了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为农民尤其是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务工机会,公司在购置搅拌机等设备时,尽可能选择手动与自动两用的机器。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分红方式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产业托管”等带富模式,陕西中博农业公司吸纳了2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6000余贫困群众入股,每年贫困户可享受到入股资金8%以上的固定分红。截至目前,贫困群众累计分红800余万元。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搭建柞水木耳电商销售平台,延长木耳产业链,研究培育具有柞水特色的新菌种。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柞水木耳品牌化,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柞水木耳带富百姓、走向世界。”何锦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