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省统计局 郑 娟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3-07 07:22
正月初四,年味正浓,我陪同父母回到了阔别许久的舅舅家。
舅舅家位于宜君县榆树湾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儿时的印象中,舅舅总是愁苦着脸,表哥表姐们穿着破破烂烂,背着馒头、咸菜在乡中学读书。好在如今他们都成家立业,有的去了城里工作,家里的境况才稍有好转。而我最新的记忆,也只是停留在几年前那个破落冷清的小山村里。
回忆还未结束,目的地已经抵达。原来,去年新修了通组公路,村里的巷道也进行了硬化平整,汽车直接开到了舅舅家门口,想来小时候经历的汽车陷在泥坑里的窘困场景是再也不会有了!叙旧亲情,闲话家常,在村里走走看看,我不由得惊讶于这几年的变化:道路平坦、屋舍整洁,路边的松柏衬着一盏盏路灯让人赏心悦目。村里新建了垃圾填埋厂,每户新修了卫生厕所。有线电视、无线网络以及智能家电也进入了家家户户。行政村中心的电商服务站和本村的物流快递收发点彻底打通了“ 最后一公里”,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超想象,《啥是佩奇》里那种陈旧、保守、单一化的村庄形象在这里竟显得那么不真实。
不远处,一群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敲锣打鼓,据说这是村里的锣鼓队,还要和邻村的秧歌队一起联欢呢!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喜悦,我不由得一阵感慨。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补短板”力度。于农村而言,以前的基础设施补短板不过是修路架桥、水利灌溉,注重于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但随着村庄人中的减少、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网络信息的强烈冲击,乡村建设面临着提档升级,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以及信息网络都成其“新短板”。只有在这些领域精准施策、点穴发力,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生态宜居的乡村新面貌。
不觉间已是午饭时间,舅舅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热情爽朗的舅妈招呼着:“来,尝尝,这是咱自家散养的土鸡,好吃呢!” “自己养的吗?”我好奇地问道。“是啊,100只,今年可是卖了好价钱呢!”我再仔细询问一番,原来是市上的扶贫干部给村里4家贫困户各买了100只鸡苗,请来技术人员指导培训,年末又联系了市肉联厂全部售出,到最后还供不应求呢!一块鸡肉入口,我似乎又回到了以前,也不免感慨自己在西安也很难尝到这样的美味!是啊,无污染、无添加、无农药的散养土鸡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其满足了绿色、生态的消费升级需求,这不正是增加优质供给、破解供需错配的有力举措吗?
产业扶贫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依托本地优势,积极引入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高品质产业,提供优质、特色的农产品,既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也是满足消费升级、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措施。目前,这几户散养的土鸡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随后,要积极探索“信息网络支持、消费需求驱动、全程技术指导、合作社推动、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联动”的脱贫之路,不断做大做强生态养殖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一是继续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升级,完善农业市场营销服务,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与生鲜超市、电商网络等的对接,发展“互联网+农户”的模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合理增加绿色农产品种养规模,支持特色农产品、农产品深加工等新产业发展,强化农业技术研发和信息服务。最后,还应推进扶贫维度的“供给侧改革”,通过技术、互联网、电商、市场等手段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引导,将扶贫方式从“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于渔”,从“物质帮扶”转向“能力供给”,增强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提升其自我致富能力,真正使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使乡村迎来振兴之变!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