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与“不变”对扶贫工作的思考
省政府办公厅 敬召永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3-04 15:11
对于在外打拼的游子,春节是一年中必须要回家的节日。我也是这样一群人中的一员,每年春节必定要回家过年。家人作伴、带上年货,回家看看老父亲、拜访拜访亲友、感受家乡的变化。今年回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是高速路修到了村口,曾经偏远的农村变成了城市郊区,村里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从乡邻的谈笑中也能看出满足感和幸福感;二是村里的贫困户还是那几户人,用村里乡亲的话说就是“老五保户”了。因为有反差,所以印象更深刻。在举国上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环境下,脱真贫、真脱贫的任务还很艰巨,发生在身边的这些脱贫攻坚工作也引发了我对扶贫脱贫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要普遍性扶“志”。志智双扶,才能提升脱贫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扶志就是扶志气、扶信心,通过扶志,增强贫困群众底气、激发贫困群众志气、提高贫困群众勇气。扶志,不仅是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下去,更重要的是结合贫困百姓的需求,讲清楚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目标要求和重要意义,帮助贫困群众始终保持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我们党从成立初期,到后来的两次国内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十分重视老百姓的需求,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土地入手,一步步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凝聚起来,直至取得最终革命胜利。现在扶贫工作也应如此,把握贫困群众最需要的,找准贫困群众最关心的,掌握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动态,宣讲政策,解疑答惑,不断凝聚起贫困群众脱贫之志。
二、要针对性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志更要扶智,扶智不仅仅要抓好教育这个根本,更要帮助贫困百姓学得一技之长、掌握脱贫之道。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百姓同样如此。扶贫工作要像医生坐诊,对贫困群众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精准掌握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精心组织培训、观摩等活动,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自力更生、生活下去的技能。比如,我这次回家同乡邻闲聊时得知,村里的这几户“老五保户”之所以常年贫困,除了由于自身底子薄、基础差之外,扶贫工作中对其脱贫技能的关注不够也是重要原因。政府给贫困户盖了房子、修了院子、发了物资,但对于如何自食其力的技能帮扶较少,久而久之,贫困户“等着政府送小康”的心态越来越严重,导致长期不能脱贫。因此,驻村工作队特别是扶贫干部,不能只做发放贫困物资的“配送员”,要会做、敢做贫困百姓摆脱贫困的“领路人”,结合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培训技能,避免“大课堂”,鼓励“开小灶”,帮助每个贫困户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脱贫之策,帮助贫困群众真正掌握脱贫之技,走好脱贫之路。
三、要经常性回头看。脱贫工作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扶贫工作者可以在现有登记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节日走访慰问、考察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经常性组织对贫困群众日常生活情况回头看,重点查看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生活状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及时解答解决贫困群众的疑虑和困难,巩固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既防止出现“数字脱贫”,又尽量减少和避免贫困人口返贫。条件允许时,可以将脱贫成功甚至致富的老百姓列为典型,作为民间宣传员,以自身的脱贫实践经历现身说法,帮助其他贫困户扶志与扶智,以脱贫攻坚工作的星星之火,逐步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燎原之势。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