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活跃在民间的慈善热情

省政府办公厅 曹 宁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3-04 15:10

春节回到老家彬州市,听亲友聊到一个叫“爱心妈妈”的公益组织,在市妇联的领导下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春节假期依然非常活跃。再一了解,原来彬州市的民间慈善机构远不止这一个,在彬州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的有彬州众帮爱心公益协会、情暖公益协会、123爱心公益协会、巾帼美志愿协会等多家慈善机构和组织。这些机构正式注册的志愿者覆盖了彬州社会各个阶层,有机关公务员、医生、教师、国企职工,也有私企老板、工人、农民、个体户以及家庭主妇等等。会员数少则一两百,多则五六百。他们自发成立、活动频繁,积极投身于彬州市脱贫攻坚,基础教育,关怀留守儿童、老人、弱势妇女等事业中,已经和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形成了默契配合,成为了政府社会工作重要补充和支持力量。我不禁感叹彬州市的慈善力量在短短10年时间已经发展壮大至此。

彬州第一家慈善机构是受2008年汶川大地震影响成立的。那一年,彬州群众积极投身抗震救灾、支援四川的活动中,在国难当头时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大义,令在当地工作的我深受感动。民政局刚在街头设立捐款点,就有个体户主动捐来音箱播放《感恩的心》,烈日炎炎也挡不住人们排队捐款,小章镇一农民家中贫困、没有多余金钱,又想尽心,干脆拉着架子车赶了半天山路把自己攒的几袋子粮食送到民政局,希望转赠灾区。还有不少青年人到政府咨询如何组团前往汶川担当志愿者。广场上群众们聚在一起讨论国难当头、人人有责的话题。最终彬州抗震救灾民间捐款遥居咸阳市各区县第一名。抗震救灾结束后,就有个体户率先出资3万元,号召成立彬县慈善协会,一时响应者众,该协会开了先河,从此彬州民间慈善力量正式萌芽。

慈善是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不是富人的专利。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企业家、明星进行着的“精英慈善”,也需要由千千万万个有着慈悲心和善良品德的普通人组成的“平民慈善”,需要由他们加强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增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在重大挑战来临时,促进中国人携手同心、共克时艰。以微知著,彬州群众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彬州慈善事业在地震后的快速蓬勃发展,说明普通群众是深怀着感恩社会、关爱他人之心的,对公益慈善事业充满了热情,“平民慈善”有较为坚实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相信随着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的加强,民间慈善将逐渐成为时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