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烟花的故事

省政府办公厅 赵珂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2-25 15:30

我的家乡蒲城是与湖南浏阳齐名的中国烟花之乡,又尤以精湛的“杆火”技艺为世人所瞩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蒲城出产的烟花爆竹畅销全国,在每个中国人的节日里以特有的方式渲染和体现中国节日的喜庆。更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走出国门,以独特的中国元素表现形式远销西欧等地,在赚回硬扎扎的外国钱的同时也为蒲城创出了金灿灿的“地域名片”。

从我开始记事起,烟花似乎就和饺子、春联一起成为春节的标配。每年大年初一,我都是在奶奶的督促中不情愿的离开热被窝,点燃迎春的第一串鞭炮,寓示着“开始过年了”。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些身怀绝技的烟花工匠们开始大显身手,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在给自家挣回一沓沓票子的同时也极大满足了人们的节日需求。90年代后,每逢春节绽放在蒲城天空和大地的礼花爆竹与人民的笑颜相映成辉,尽情彰显着“日子越过越好”的欢欣和喜悦。而我的年货清单里烟花的比重逐年攀升,由几串小鞭炮变成了整箱包括各种品类的烟花筒、礼花弹和“万支头”鞭炮,可以尽情的“让我一次放个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每个除夕之夜,蒲城的烟花燃放简直是响彻通宵,亲戚们开玩笑说,咱县城的炮声就像意大利歌剧“今夜无人能睡”。

然而这熟悉的场景,在今年回家时却没能如约而至,除了在钟声敲响时半小时内的响声外,夜晚变成了“今夜人人能睡”。在和亲戚朋友的欢聚中我不时提到这个疑问,但没有人能够回答出“为什么”。

年初四,表叔来家里做客,表叔家就在蒲城烟花的发源地--兴镇,他家就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始以家庭作坊制作烟花爆竹的那些工匠们当中的一份子。那些年,他每年都会给我送来各式的烟花爆竹。我就和表叔探讨起这个问题,表叔告诉我,这几年烟花爆竹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他家已经好几年不做了。为什么呢?一个是国家对这个行业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和细致,烟花虽然放出来好看但制作过程很危险,每年都有伤亡事件,所以国家为确保安全和适应环保的要求,淘汰了家庭作坊,实行工区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项研发,普通的烟花没有竞争力了;另一个是烟花属于危爆品,销售渠道有限,搭不上互联网的大船,利润点低,年轻人不太愿意干,从业人员少了;还有就是现在各家的娃都少,各项娱乐设施又多,放的人也少了,所以现在过年放烟花不如以前了。哦,原来答案是这样。我又问他,那做烟花的人少了,这个行业会不会衰败。他干脆的回答“不会”,国家非常注重“非遗”的保护,现在的产品发展方向是无毒、无污染、安全和精品化。尽管放的少了,但中国人的节日里离不开烟花的点缀,你没看每年天安门还要放烟花,我作为做过烟花的人,对烟花的存在和发展充满信心。我又问他,不做烟花了你家的收入是不是受到影响。他说:“我们村除了一些专业技师去工区上班,剩下的人早都转型了,年轻人借助‘互联网’开网店推销蒲城名品‘棒棒馍’,年龄大的只管给人家把产品做好,家庭收入比做烟花还要多。”

我明白了,随着改革的深入,产品升级的需求已经通过烟花产品的更迭体现在了制造业的末梢;烟花数量的减少也相应的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从烟花的故事可以看出,国家正在发生的巨变,环保、安全生产在最底层也扎实的推进,“互联网+”就业项目正在不断提高着群众的生活水平。祝福你们,我的父老乡亲,昨日天空璀璨的烟花记载了你们奋斗的足迹,今天积极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用汗水去开辟另一片天空,你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