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乡村治理之我见

省政府办公厅 连 涛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2-25 14:43

乡村治理涉及社会治安、村庄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建设、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振兴乡村战略的关键因素。春节回家期间,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我对乡村治理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和思考。

一、乡村治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这次回家过年发现,村委会建设有了新起点、新面貌,也可称之为“乡村治理有了新气象”,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待解决。

一是村里的道路硬化了,但部分损坏较重。村里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已结束了历史使命,新的水泥路平整敞亮,村民出行方便,农产品运输容易便利。但通往村外的水泥路修了没几年,部分路段已破损较重,且总体来看,村村通路面较窄,车辆会车都比较困难。

二是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变好,但学生读书热情不高。这次回村,抽空到自己曾经就读的小学、中学校园看了看,发现变化很大,新修了围墙,校舍由低矮的砖瓦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教室里新的桌凳、图书、教学仪器配套齐全,硬件条件与城市学校没啥区别。但欣喜之余也很忧虑:现在农村生源减少,小学一个老师带5-6名学生,中学老师稍多点,也就10来个,相比我们读书时越来越好的教学环境没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反而时有学生辍学现象,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

三是村容村貌变得整洁,但环境卫生有待提高。这些年通过农村连片整治,村里配备了清洁员,各家门前屋后都很整洁,村里的道路也很干净,但村民家的下水问题解决的不好,厕所、家禽家畜的粪便没有得到很好处理,下雨天更是满地乱排乱流,腥臭难闻,污染严重。

二、村民对乡村治理赞赏和观望兼而有之

一是打工返乡者赞赏的多。打工者在外学习和积攒了一些技术、经验,也增长了一些见识,春节回乡一看,对村里治理多报以“政府这样管事,家乡就有希望”的赞赏。

二是部分村民“关心”而不“上心”。有的村民说:“我们就在家里种地,当然关心村级治理,但不知道最后到底怎么搞,也就上心不了”。

三、村干部做人干事左右为难

村支书说:“现在工作很难做,事情很难办,没钱没产业什么都干不好”。由于家乡地处典型的靠天吃饭的黄土旱塬,村委会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村干部每月津贴2400元,村干部诉苦说:“现在出去打工,每月至少还赚四、五千元,做村干部却赚不到面包车的加油钱”。不过,只要村里条件还过得去,还是有人争当村干部。当上村干部可以直接参与村委会事务,有“面子”,出外搞经营也可以提高信任度,还可以照顾家里。但无论谁当选,仍将在乡镇和村民之间左右为难。拥有大家族背景或自身经济实力较强的人,当了村干部,自然维护大家族或自身利益,弱势的小姓农户或较大部分村民就有意见。乡镇方面满意的人当选村干部后又担心换届选举给刷下来,遇难不敢上、遇硬不敢碰,怕得罪人,沦为守摊人。村干部左右为难,其结局就是乡镇和村民都不满意。

四、思考与分析

一是普通村民对乡村治理“新气象” 反映不一。返乡创业或有意返乡者对此予以赞赏,乡村生活有序化和新变化得益于当地经济的健康成长和有志返乡青年对振兴乡村的美好向往;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村民却予以观望,他们既想得到更多的拨款贷款或政策红包,又怕损害自己的既有利益。两种态度都是村民利益意识正常的具体的反映,触及乡村治理的民生基础。

二是村委会这一级实为乡村社会官民之间的中介。当前,个别村委会除少部分系上级暂时下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组织部门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外,绝大多数村干部都来自村民。普通村民没把村干部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官”,言其“和我们一样是农民”,村干部也明白自己不是拿固定工资的“官”,没把自己当作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和乡村建设的“当家人”,做起事来往往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三是乡村治理缺乏产业和真正意义的“带头人”。乡村治理是振兴乡村的关键,国家有具体的政策,但当下最缺乏的是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缺乏产业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想在乡村创业的“带头人”。特别是象家乡地处经济落后的大多数西部农村,这种问题更显得突出。能干、想干、想在农村干的企业和“带头人”太少,仅仅靠土生土长的农民自己去振兴乡村,搞好乡村治理实在太难。

“乡村治理困境”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农民人散、心散,

农民人散、心散的主要原因莫过于缺乏真正能振兴乡村的“带头人”。“带头人”只有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让组织起来的农民当好自己家乡的卫士,乡村治理才能搞好,振兴乡村战略才能落到实处,因为休养生息的千千万万的农民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