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角落
省财政厅 杨 驰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03-26 15:17
我的一位姨妈,全家人--姨妈、姨父,他们的子辈,后来还连着孙辈--都在一个被称作“二厂”的厂子里工作。小时候,去姨妈家玩是我们颇为期盼的事--二厂好玩的地儿太多啦!不光有热闹的市场,还有灯光球场、游泳池,甚至还有图书馆,最重要的是,每次去都能交到新朋友。回想起来,连记忆都是五彩缤纷的。
年纪渐长,回家次数有限,姨妈家自然也没机会再去。今年能趁着拜年的当儿,顺便看看昔日的“乐土”,也算遂了我一个小小的心愿。
下车后,早已在院门口等着的姨父迎了过来,很大声地招呼我们。我有点儿诧异:姨父说话一向是细声细气的。
往里走,一路上不断有人和姨父搭话:
“接到了?”
“接到了!接到了!”回答得声很大。我觉着有趣,禁不住多瞄了几眼,很快发现这些人的共同点:都是老年人,而且脸上明显写着“羡慕”俩字。这又让我有些诧异。
进了门,发现姨妈家宽敞不少。以前加上两个表哥、一个表姐总共五口人,挤在两间小房子里;现在只有老两口,反倒觉得多出好几间。
午饭后,姨妈主动提出带我们四处走走。与十多年前相比,这儿似乎没什么变化:所有建筑都是原来的样儿,没有拆过,也没有重建,比如宿舍楼,仍然是厨房、卫生间公用的那种,在别处已很少见。但再往前走,感觉却不一样起来:市场里,冷冷清清,空空荡荡;灯光球场,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篮板;游泳池,一滴水也不剩,黑洞洞的像咧开的大嘴;图书馆落了琐,上面积尘不少,看来久已没开放过。
姨妈边走边解释道,厂子现在只能接到很少的活儿,效益大不如前,大部分职工,包括自己家的孩子们,都已下岗,年轻点儿的到外地打工去了,拖家带口的,为了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都搬离厂子,到市区生活了。听到这儿,我才反应过来:并不只是刚才跟姨父搭话的是老年人,这儿,几乎就只剩老年人;并不只是姨妈家变宽敞了,而是这儿曾经紧张的住房现在已难觅主人。
“市场呢?是因为过年才这么冷清吧?”我还是有点儿不甘心。
“平时是好点儿,但也没几家。卖肉的摊子因为生意太淡,搬走了。我们现在买肉也必须进城呢。”
“那是原来的医务所吗?”一扇贴有红十字的窗户提醒我,这儿不仅为全厂几千职工提供医疗服务,还惠及周边村民,曾经总是人满为患。
“是。不过也撤了,现在大病小病都要进城去。”
这一切,让人怅然。
送我们返回时,遇到一个邻居,姨父略带讥诮地问:“接人接到现在?”
“我这是接第二拨呢!”那位大爷立即予以反击。
我们不禁哑然失笑:老小老小,老了果然又变成小孩子了,还比谁家客人多。
现在,城乡的空巢老人都颇受关注,有些地区还出台了具体政策,但是,像姨妈那样的职工,以前被小社会一样的大型工厂管起了一切,现在厂子没了,他们就很尴尬:说是城市吧,居住地又在农村,很多针对城市老人的政策由居委会具体实施,要么到不了这儿,要么滞后不少;说是农村吧,又是城市户籍。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建设者,他们,不该被漠视,被遗忘。
二厂渐渐远去,姨妈姨父寂寞的影子却始终挥之不去。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