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眉县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产业扶贫令群众安居乐业

省司法厅 贾 英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03-26 14:29

初春的暖阳照在眉县一片新盖的民居上,蜿蜒的山路在青山绿水中盘旋。大年初一,我们一家老小六口人驱车来到太白山脚下的亲戚家,打算在温泉宾馆过个年。老人们在这里叙叙旧,泡泡温泉舒筋活血,我们则带着孩子登山远足。一起吃完农家烧烤,全家人又前往张载祠堂,领略了一代理学大家的非凡风采。

“我们不久以后就能搬到那儿去!”温泉宾馆的保洁员张阿姨指着远处的一片新房舍,这是当地政府为他们建造的,不久后就要竣工,天气再暖和些,她家的农家乐就能开起来,到时候,家里的光景就越来越好过了!眼看着吃“旅游饭”的日子越来越近,张阿姨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张阿姨口

中的好日子,得益于近年来眉县太白山不断探索推广的“温泉旅游+扶贫”模式所形成的全新格局。

据当地村民讲,以前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只能勉强挣个温饱;但在2015年年底,他们的生活因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白山温泉旅游度假产业依托自然赋予山区的生态美景,利用地下天然泉水,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当地政府通过发展旅游业为扶贫输血,连点成片,变贫困地区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让贫困地区依水得利、贫困群众因山受益。

张奶奶的孙子今年刚过30岁,他说,“贫困户”的帽子已经跟随他家很多年,即便在外打工,也没能改变家里多年的困境,几年前,家里因为盖房,又欠了十几万的外债,对于全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的一家人来说,大家心里常常嘀咕,“这账得还到猴年马月去。”但旅游业的发展,为他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转机--他组织工队为景区建设挖土方、挖管道渠、刷油漆,并在家里开起了农家旅馆,将自家庭院转为驿站,家庭收入由此节节攀升。现在,全家一年收入轻轻松松10余万元。去年年初,他风风光光地办了婚礼,前不久,孩子刚刚满月。

就业是民生之本,到景区上班相比田间耕作收入有保障、风险小,就如同给贫困户端上了“金饭碗”。当地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由于没什么手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收入很低,有时候,甚至连这点微薄的收入都保证不了。2016年,在各级旅游部门的帮扶下,贫困家庭人员经过免费培训,应聘到温泉景区,成为保洁员、水电工、安保员,全家每月收入能达到6000至8000元,成为旅游产业的直接受益者。“这样的收益,我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的贫困户,现在农民转工人,这成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周围的村子,有的村一半以上村民都在从事与当地温泉旅游相关的产业,收入稳定有保证。

据了解,太白山温泉历史悠久,始于西周,盛于隋唐。新中国起步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有了一定规模,2011年开始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时期。目前,已相继建成凤凰温泉、尚境温泉等共大小40余家温泉酒店,可同时满足3000人泡汤、沐浴,温泉收入及温泉游客已经占到了太白山旅游区游客总数和总收入的30%以上。未来,当地政府将对太白山温泉资源统一管理,并把温泉废水经过中水处理后形成湖泊和湿地,做到节约、循环利用。同时,积极开展中国温泉之乡申报,把太白山打造成中国最美最佳温泉之乡,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丰富的太白山温泉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的需要,力争让人想起温泉,就想起太白山,打造温泉产业的核心品牌。

真可谓,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产业扶贫令群众安居乐业,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