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家乡发展“新动能”
陕煤集团 张光荣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03-13 15:00
今年春节,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合阳县。每到一处,我所感受到的无不是扑面而来的喜庆气氛,尤其是加快发展的新动能,扶贫攻坚涌动的“血液’,无不令人心潮澎湃。
蔬菜大棚,成为农民增收的金碗碗
大年初一,行走在村后建起的一排排蔬菜大棚的田野,我抑制不住的是心跳。在我的印象里,前几年,村上因为缺水,种庄稼就是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庄稼就会有好收成;如果旱涝灾害,庄稼就会减产甚至绝产,令农民们吃了不少苦头。
如今农民朋友告别了原始的农耕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现代农业的大转变。他们的收益到底如何,带着好奇,我走进一户村民的大棚,大棚里的村民小张告诉我,
以前是靠天吃饭,如今县上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实施建设,把灌溉水引到了田间地头,村民建起了30多座温室大棚。他扳着指头给我算了一笔账,一座大棚每年除去水费、肥料、人工费等1万多块,只要肯干,每个棚一年纯收入接近2万元。如今,俺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经济基础决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他说的是事实。望着村道两旁绿化的美景,新建的文化广场,矗立起的一座座崭新的平房......我的心里是甜甜的。
精准扶贫,让困难户挺起来腰干干
扶贫攻坚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合阳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精准扶贫压力大。可县委、县政府硬是在困境中谱写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与村民交谈,他们满脸洋溢的都是对党好政策的赞许。听村民讲,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县上先后启动了“政府+企业+村级电站+贫困户”、 “党支部+合作社+能人大户+园区+贫困户”、“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建设了王村镇北蔡村1MWP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沟北果蔬专业合作社、福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带动贫困户精准施策、精准脱贫。
村民小刘是年轻人里的佼佼者,他说,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县上创新提出的“旅游+”、“电商+”、“就业+”、“金融+”等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已经在农民心中扎下了根。像县供销联社开通的营销电商平台,去年就销售各类农产品5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
看来,微商、电商时代在合阳的农民心中也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
智力扶贫,让农民致富有把金钥匙
扶贫先扶智,这是精准扶贫的牛鼻子。抓住了牛鼻子,也就是让农民有了一把致富脱贫的金钥匙。
听县就业局的朋友讲,依托12个街镇技校的职业教育服务网络系统,一年就开展了核桃、苹果等果树管理培训及红薯栽培技术等培训60余场次,培训新型农民、初高中毕业“两后生”近10000余人。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农业产业发展的信息渠道拓宽了,农民技术素养得到增强,苹果、红薯、花椒等实体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增产增收的能力显著提高。
听县教育局的朋友讲,这几年,县上把脱离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目光投向了教育,用情、用心、用力大打教育脱贫攻坚行动的组合拳。仅2016年就按程序落实各类助学资金1065.62万元,所有入库学生全部享受到了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现了政策帮扶的全覆盖。
听县政府的朋友讲,为了把扶贫攻坚与教育紧密结合,县上积极推进“薄改”计划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资3000万元,实施完成了25个贫困村学校的教学楼、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餐厅、运动场地等项目工程,做到软件与硬件设施同步推进,同步提升。
行走在故乡的热土上,扑面而来的处处是清风。可以想象,教育精准扶贫也已成为故乡新的靓丽名片!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