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产业兴农:民富了、村绿了、好日子到了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孟创道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03-13 14:57

我的家乡地处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是著名的猕猴桃和蔬菜种植之乡。近年来,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家乡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容村貌建设、民主管理、三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市、县命名为小康文明村,并列入西安市首批建设的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今年春节回家乡的时候已是大年三十中午,这个时候正是家家户户悬挂灯笼,装饰庭院,准备午饭的时候,每家每户大门上鲜红的对联格外醒目,村里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显得尤为整洁,一幢幢整齐的楼房显得格外注目,一阵阵欢快的锣鼓声

不绝入耳。在这个有着近3000人的村子里,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此情此景,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也许你不知道,曾几何时,在我生活的这个村子里,常常是晴天土疙瘩,下雨跌倒爬,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信息闭塞,村民缺乏致富技能,种植农作物形式单一,致使经济发展缓慢。“要想富,先修路”,村委会注重从群众最关心、最急迫解决的行路难问题入手,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农村发展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政府投资、村里集资、村民出工等形式改善道路环境,修建了五纵九横总长近10公里的水泥路,首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在此基础上,致富先改脑,为了提高村民的致富技能,村委会修建了500平方米的科技文化教室,并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免费参加技术培训,从外地请来专家为村民讲课,引导他们发展多种经营。另外为加强乡亲们的文化体育活动,修建了2600平方米的健身文化广场,添置了体育健身器械。很快,大家的思想观念变了,村里以前年轻人一有空就打麻将、闲聊的现象基本绝迹了。现在许多村民一有空就翻看科技类书籍,坐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并运用到农作物生产中。每次专家授课,都会有上百位村民听讲,真正使村庄成了学习氛围浓厚的大学堂!

是什么让村里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呢?乡亲们无不自豪的都会说是猕猴桃种植增加了收入!我的家乡是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村,有着20多年的猕猴桃种植历史。全村现有村民小组6个近600户,基本上家家都种植猕猴桃,有的家庭仅猕猴桃收入就有好几万元。另外,还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养殖业、水果收购销售等多种经营模式,大家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干活更加有劲头,生活更加有奔头。现在我们村里,大部分家庭都盖起了两三层的楼房,连通宽带网络,安装了无线装置,吃上了自来水,还购买了汽车。

邻居闫大叔感慨地说:现在国家政策太好了,农民得到的实惠太多了,农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从家乡的变化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好政策就是一副良药,乡亲们吃了它浑身就会增添无穷无尽的力量,好政策就像一座灯塔永远指引着老百姓前进的方向,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