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扶贫路上

省中小企业局副巡视员 沈长友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03-09 09:27

小年那天,组织全局近七十人去村上入户调研、走访慰问。2017年以来,我这是第18次来到临渭区桥南镇寺峪口村,走进我结对的贫困户中。这个位于秦岭北麓的小村,随着三年多几十次的走村入户,已经成了我为之牵肠挂肚、魂牵梦绕的乡亲家园……

我结对的户主叫候会芳,丈夫三年前患大病故去,儿子只身在湖北打工供养全家,儿媳领着大女儿在广东韶关娘家劳作,会芳在村照看4岁的小孙女、侍候着5亩坡洼地、看守着1亩核桃树和花椒树维持生计,一家五口、身居三地。今年春节,儿子媳妇依旧在外,祖孙二人独自留守过年。这次节前慰问调研活动,局里专门请来专业摄影师深入贫困户免费拍摄全家福;请来书法家给村民书写春联。让我惊讶的是,当摄影师走家串

户拍出的全家福展现在我面前时,几乎是清一色的忘年福—爷爷、奶奶与孙儿的合影。儿女多数仍在外打拼,很多年轻父母干脆在外过年无暇返乡。“忘年福”影像成了农村独特的、令人心酸的一景,发人深思……

慰问过程中,还有一个场景让人愕然。一个身强力壮的关中汉子,正为当不上贫困户而拦住我们告状,说村上待他不公。儿子去年当兵走了,孤身一人的他怎么也与贫困挨不上边,可他说自己精神有问题,非闹着要当贫困户,让人诧异。由此联想起数年前,一些地区为获取国家利益争当贫困县、贫困村而不遗余力。坐享其成、等靠要是贫穷落后的根源,信仰贫瘠、精神懈怠是滋生贫穷的土壤,靠要饭过日子的永远是叫花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扶智”和“扶志”切中扶贫工作要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切入点和金钥匙。

结合多次走村入户调研,自己有三点思考:

一是“扶智”和“扶志”双管齐下。首先要扶干部的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村镇、区县领导干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图长谋远的能力水平,切忌只图眼前的急功近利,切忌照猫画虎的生搬硬套,更切忌搞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尤其要克服形式主义,少填表画押多雪中送炭,少搞花架子多下绣花功夫,靠领导的真招实策把贫困户扶起来。其次要扶群众的志。重点解决贫困群众的信心和干劲,解决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真正拔掉穷根。解决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是脱贫攻坚、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根本途径,是治本之策。第三要改进工作方法。人力、物力、财力向集体合作社倾斜,通过集体带动、以奖代补来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贪致富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消除等靠要思想和相互攀比、争当贫困户“怪”事的发生,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二是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奋力脱贫攻坚与实现追赶超越其实是一件事,只有经济上实现跨跃式发展,才能带动全省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摘帽奔小康。只有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把商家、创业创新人才吸引进来;同时也能把广大农村劳动力留在家门口,在家乡干事创业。如果劳动力继续外流,只能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仍然落后、营商环境依然不佳。

三是加快推进生态陕西建设。自古以来,八百里秦川就是一个大粮仓,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人的饭碗永远要端在自己的手中”,加快陕西优质生态粮种植势在必行。当前,东北种植的有机生态大米价格已经翻了几番,有的每斤卖到十几元、几十元;而我们关中的小麦价格依然在低价位徘徊,农民种一亩小麦不算人工有时连种子化肥农药投入的成本都收不回来,好些的,每亩收入几百元,在人均一亩地的农村,单靠种地种粮是摆脱不了贫困的。如果全县乃至全省全部实施生态种植,把粮食质量搞上去,价格自然也就翻着番长上去,农民靠土地生存就有了坚实保障。在全国率先打造以优质小麦种植的生态陕西建设,功在长远、造福三秦、促进增收,有百利而无一害;同时结合区位特点,进行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生态养老,在创建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生态陕西的进程中实现追赶超越,同步迈向小康。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