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惠农政策进农村 快马加鞭未下鞍

省农业展览馆 王 芳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7-03-08 11:36

我的老家就在白水县杜康镇康家卫大队王上村。春节期间,沿着村里新铺的水泥路,我在离家十年后,终于回到了魂牵梦饶的家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

新修水泥路是一条惠民路。大年初二,我向等候已久的二大快步迎上去,“二大,村子里的水泥路什么时候修好的?”二大高兴地说:“这是国庆节节前修好的,现在大家回村都夸路好走呢!这要感谢共产党,还是政府领导的好,办了件好事啊!”,我说:“这修路的钱怎么解决的,村里摊派了没?”,二大说:“没有,都是国家出的钱”,“大伙高兴着呢!”。回想起以前回村子时路面颠簸、尘土飞起的情景,我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情不自禁地顺着新铺设的水泥路在村子里走着。走着走着,碰到了在自家门口扫地的三大和三娘,听着他们对新路的赞美,看着他们泛在脸上的喜悦,不禁感慨这条路真是修到村民心坎上了。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雨天走路时满脚泥泞的烦扰,回家乡省亲开车的亲朋好友再也不用担心车轱辘扬起的尘埃。

“新农保”惠及老乡。自从农村医疗体制改革以来,我的老家也加大了农村卫生设施配套制度,有了村办诊疗所,提高了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吃过年初三晌午饭后,我去看望身体一直不太好的大伯。大伯一改往日愁容,高兴地拿出“新农保”的小册子说:“芳,你知道不?咱村建有村办诊所,再不用担心没钱看病了,病重的时候,医生还上门坐诊。现在农村政策真是好,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啊!”我由衷地替他老人家高兴。大伯是退休教师,工资不高,一直为看病花钱发愁,自从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后,加大了农村卫生设施配套制度,大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完成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提高了覆盖率和参保率,确保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和大伯一样看病难的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共享到了农村医改的红利。

学习活动实现宽带网络化。紧跟新科技发展的脉搏,随着电脑应用网络普及,村里党员学习实现网络化。年初四,担任村干部的大哥和大嫂两口子早早的叫起我,要我陪他们一起去村部值班。到了村部,昨天值班的大叔跟三哥交了班,大嫂急忙催促我和她马上收拾了村级活动室,说道:“得快点,人快来了。”我心中一愣,印象中的村民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爱搞活动了,连忙问道:“今天活动室有什么安排?”大哥笑着说:“咱们村里有活动计划,就张贴在公示栏里,按日程安排今天是流动党员补党课。”不一会儿,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的党员陆陆续续的来到活动室,大哥为每名党员发了笔和本,娴熟的将远程教育网络打开,播放了《十八大精神解读》。由于村里这些党员常年在外务工,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次,参加组织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要趁回家过年的机会,好好补补党课,不能在思想上了落了伍、掉了队。今年村里针对这些流动党员平时缺少学习的机会,专门在村活动室配置了电脑,安装了无线网络,还利用手机上网互动学习,通过应用微信软件的方式,下载共产党员订阅号,及时阅览党建新闻和学习党建知识。看到这些,我感慨万千!实施宽带网络化学习,真是把惠民利民的好举措送到农民身边。

热切畅谈党的惠农政策。年初四晚上,我们相聚在大哥大嫂家里,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农村教育,有的谈儿女婚事,有的聊城镇化,还有的说自己承包的苹果园建设……党的惠农政策给亲人的生活和收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党的惠农政策的沐浴下,农村的基础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更是惠及到了广大的乡村民院、父老乡亲。我相信,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惠农政策“快马加鞭未下鞍”。

告别了亲人,在返城的路上,我回想着老家的巨大变化如沐春风。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