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公共服务应更加关注老年人

省统计局 张维维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7-03-08 10:57

今年春节是在西安姥姥家度过的,趁着天气晴朗,我们带着88岁高龄的姥姥,领略了古城西安的新风貌。在陪伴老人家游览的几天时间里,我们不但看到了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古老和悠久,也感受到了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与磅礴。但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高速发展背后,政府公共服务对老年人的关注略显不足。

一是现有公共交通工具不便于老年人乘坐。为了倡导绿色出行,我们选择了乘坐公交车前往西安市内和周边的景点,但是大部分公交车的台阶过高,且车门狭窄,老人的轮椅车几乎无法通过。而欧美发达国家在很多年前已经普遍采用无障碍公交车,为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提供可移动的上下车踏板,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已逐步采用这种无障碍公交车,但在西安还没有看到过这种便利老年人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

二是过街通道不便于老年人通行。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和车辆激增,为了疏导交通、保障市民安全通行,西安普遍采用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作为主要道路和路口的穿行方式。但是绝大部分过街通道在设计之初并未建设无障碍坡道,或是建成的无障碍通道未得到很好地利用。以五路口转盘为例,患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姥姥根本无法爬上高高的台阶,所以我们只能被迫冒着危险选择在车流中横穿马路,对公共交通和个人安全都造成了不小的隐患。

三是许多生活小区的电梯过小,担架等急救设施无法使用。现在的住房多为高层,主要通过搭乘电梯上下楼,但在走亲戚拜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区的电梯虽然数量不少,但体积都很小,姥姥的轮椅车推入后,最多只能再乘坐2-3个人。这样狭小的电梯空间,根本无法搭乘担架等稍大型的医疗急救设备,一旦高层业主有老人需要急救,就可能延误宝贵的救治时间,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另外,公共设施建设中对老年人服务意识的欠缺还存在于其他方面,例如:公交车站牌过高,字迹太小,没有灯箱照明;公共场合无障碍坡道设置过少;候车亭、公园等公共场合供老年人休息的长椅过少,且设计不合理;有些跨度大的路口人行红绿灯时间过短,也没有设置中间安全岛,腿脚不便的老人不得不冒着危险在车辆穿行的马路中央等待下一个绿灯,等等。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在2025年之前,我国老年人数量将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长,到本世纪中叶,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三分之一。而我省2015年60岁以上人口为601.10万人,较2013年增加了49.71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5年间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21.44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也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2.85%,提高到2015年的15.85%。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政府应该在公共服务方面更加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切实做好老年人公共服务保障工作,让更多的老人在晚年能多一分便利、多一分温暖。为此建议:更加注重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老年人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整体规划中,贯穿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快对现有公共设施的改造和完善,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的无障碍设施;完善公共交通工具,按线路配备部分无障碍公交车,方便老年人出行。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