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让农村再现“月亮湾的笑声”

省地税局 陈显信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7-03-08 10:47

今年春节,我带着一家三口回老家过年。沿途看着林立的小洋楼,通村硬化的水泥路以及来来往往的车辆,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激动。

我的老家在陕南农村,居住偏僻,交通闭塞,以前农民住的都是又小又矮的土房、草舍,家里除了农耕品外没有别的值钱东西了。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家乡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过去偏远的乡村都实现了“三通”,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小楼房,家里也添置了电视、电冰箱、电磁炉、电饭煲等家用电器。每到春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返回老家,各家各户门前都停满各种豪车。总之,家乡的变化让我这个游子感到十分欣慰 。

然而,欣慰之余,家乡的一些现状也令人担忧。这些年来,由于推行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发展,有的为了子女上学甚至常年居住在城市,辛辛苦苦在农村盖起的房子被闲置,变成了“面子工程”、聋子耳朵。每年春节一过,大部分村庄便出现了人走楼空、人走村空的“空心村”现象,一些老弱病残者成了乡村最后的守望者。由于村里常年无人居住,大片的土地被撂荒,以前那种枭枭烟炊、鸡犬相闻的田园般农村生活场景逐渐消失。

村里一位老者无奈地说,现在农村条件虽然好了,但由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又缺乏赚钱机会,所以许多年轻人都选择了背井离乡。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住上一段时间,节一过完又都“孔雀东南飞”了。

一位年逾70的老人指着村前那一片片撂荒的土地惋惜地说,以前这些土地都是村里人的命根子,虽然过去都靠肩挑人背,但这些田地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村子里也人丁兴旺,一片生机。现在条件倒是好了,年轻人却没有人愿意种地了,昔日的良田都变成了荒滩。更让老人伤感的是,以前热闹的村庄现在由于无人居住已变得一片沉寂,非常冷清。

诚然,一些农村从兴盛到衰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相比被遗弃的民居、农田,许多人更担心,居住人员的减少、村落的消失,一段乡土记忆是否就此终结。人本是聚群而居,对于坚守在村里的、“被现代化遗弃”的“空巢老人”,是否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给予相应的关心救助?

当前,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新农村就应该有新村民。如何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新农村的吸引力,改变新农村无新村民的现象,让新农村焕发出生机,是目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愿电影“月亮湾里的笑声”中那样繁荣热闹的山村场景重新回到农村。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