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才,切莫忽视家庭教育
见习大学生 郭 洋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7-02-10 17:03
惊风飘日,光景驰西,送走丙申,又迎丁酉。2017年的春节如约而至,我也在匆忙之中踏上了回家之路。
来接我的是高中好朋友梦云,放假时间短,于是就相约在回家的这天见面叙叙旧。聊天中,她告诉我寒假一直在城固县五堵村奶奶家,每天在给附近的五个小孩辅导作业。梦云奶奶家和我老家在同一个村子里,这里的大多数家长迫于生计长年奔波在外,家庭教育缺失成为这里的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问题。最终我和梦云决定,大年初三到这五个孩子家里去看看他们。
初三早上天空飘着毛毛雨,寒风有些刺骨,我和梦云坐上城乡公交,来到了那五个孩子所在的小村庄。家长们知道我们是大学生之后,又是倒茶又是拿吃的,非常热情地和我们聊了起来,反而这几个小孩只是躲在一旁看着。在攀谈中,很多父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他们只需要好好赚钱,坚持供孩子上学,就算是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聊多了之后便发现这些孩子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表达能力较弱等等,我知道这与他们长期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李欣的妈妈告诉我们,她一直在外打工,老师说李欣在学校从不与其他同学互动玩耍,对老师的提问也是置若罔闻。由于长期只是通过电话交流,她过年回家,李欣也不怎么和她亲近。我尝试和李欣说话,她在回答我的问题时声音很小,还会不自觉的低下头,逃避我的视线。当我问她“妈妈过年回家了,你想和她说什么?”,很明显能看出她脸上的喜悦之情,但还是低头一言不发。当地存在着很多类似于李欣的现象,子女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过于缺乏,导致他们不会且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
在另一个孩子张琦的身上我看到了家庭教育缺失的另一种表现。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家长主义、命令主义等落后陈旧的思想,严重束缚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此外,家长多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忽视对孩子兴趣和性格的培养。张琦的父母都是初中学历,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但对孩子学习的关怀仍停留在作业完成和成绩的提升上,而缺少对孩子的了解和心理上的关怀。张琦说,如果考试考不好,爸爸对她轻则痛斥一顿,重则狠打一顿。而且爸妈老是把自己和舅舅家的孩子相比,认为表妹学习成绩好,又会唱歌跳舞,非常讨喜。她曾向父母表示过自己喜欢画画,但父母将其归为不务正业的行为,并不支持。过程中,张琦妈妈甚至当着我们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自卑或是叛逆情绪。
回去的路上,我和梦云一句话也没有说,我的脑海里全是孩子们胆怯的神情和家长们对孩子无奈摇头的样子。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是促进儿童持续发展、成长成才的基础要素。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扶持和帮助下,大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已经基本完备,但农村基础教育依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新形势之下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可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新的突破口。
首先,家长要淡化“成绩至上论”等思想,应该时刻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我和展现自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短信、宣传画、文明标语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由班主任组织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通过班主任教育观念的输出和不同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使家长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
其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精准统计,与其家庭保持密切联系。教师要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对留守儿童家访,对这些学生投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农村社区可以鼓励居民之间互相帮助,非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在身心和学习上给予一定的关怀和督促。同时,社区可以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主要负责留守儿童课下的学业辅导和身体健康检查,从而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大学生资源,寒暑假期组织大学生与周围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和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微信等自媒体使大学生和家长、学生形成长期的联系机制,平时也可以在线上为其解难答疑。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曾说:“家庭集体、父亲、母亲以及其他长辈们成熟的智慧世界就是幼儿思维的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就和发展,更直接影响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因此,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坚信家长们的教育科学了,孩子们自信了,我们离实现教育的既定目标也就越来越近了。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