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点赞“张营村垃圾处理模式”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3-11 09:26

  春节回故乡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丁家营村过年,看到对于村镇垃圾处理效果截然相反的两个代表性行政村:一个是我家所在的村丁家营村,村民将垃圾就近倾倒在穿村而过的汉江支流余家河河道中,导致垃圾堆满河道;另一个村是余家河下游邻村的张营村,每日有专职垃圾回收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回收处理垃圾,让我村村民羡慕不已。陕南村镇多沿河溪分布,汉水流域的沿河垃圾处理问题,事关“南水北调”国家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大计和村镇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建设长远之策。针对此事,我在春节期间对两村做了深入了解,感觉急需在汉水流域乃至更大范围推广村镇垃圾处理的“张营村模式”。

  张营村是如何处理各户每日生活垃圾的?垃圾处理经费从哪里来?收集后的垃圾是否做了科学填埋处理?带着这些疑问,我拜访了张营村村委会主任张立鼎同志。据他介绍,目前五里镇和毗邻乡镇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政策是:乡镇环卫所每年向每个村收取一万元的垃圾处理费,在每个村分散放置3个左右的大型垃圾车厢作为集中回收垃圾站,定期派车将垃圾集中到垃圾处理厂填埋,目前大多数行政村都采用这种垃圾处理方式。张营村六年前也采用全镇统一的这种垃圾处理方式,但是很快发现这种方式不适应陕南实际。张营村是五里镇30个行政村中最小的村子,也有370多户,分为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从余家河沿河到尖尖岭上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在全村设置3个垃圾站太少,有些村民要徒步走1-2公里才能将垃圾送到垃圾站,现在村民中多是老人和儿童在家,田坎、山道较窄,使他们不变或无力每天将垃圾长距离送到垃圾站。最后的结果就是全村设置的3个垃圾站基本闲置,村民就近将生活垃圾倾倒在余家河道或者住宅附近的沟道里。

  为此,张营村优化了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办法,创新了目前五里镇30个行政村中独家采用的、比较符合陕南乡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处理“张营村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化”,即运用“市场化”的垃圾处理方法,采用“精细化”的垃圾回收系统,体现“人性化”的制度设计。运用“市场化”的垃圾处理方法,指政府不掏一分钱,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全村垃圾处理。村委会经过测算和宣传,动员每户每年出资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村委会选定本村垃圾处理工作人员并签订服务协议,工作人员每日沿全村7条通村公路逐户收集生活垃圾,约20%不住在公路边的村民,每日将垃圾就近送到指定的公路边垃圾集中点。这样的市场化手段,村民每年仅支付50元垃圾处理费用,全村370户除部分外出打工人员、困难家庭免除费用外可以收取垃圾处理费1.4万元,支付本村垃圾处理工作人员一年工资1.2万元,和邻村黄台村签订垃圾场使用协议,每年支付费用800元,尚有少量资金灵活使用。采用“精细化”的垃圾回收系统,指避免了全村只设立3个垃圾站导致村民嫌远不方便投放垃圾的情况,村委会为垃圾回收工作人员配备了垃圾回收车,为每户村民配置了垃圾回收桶,做到了垃圾回收逐户收集的全覆盖。体现“人性化”的制度设计,指免除了全村孤寡老人、五保户、智障等人员的垃圾处理费用,上门逐户收集垃圾,避免了老人远距离投放垃圾的困难,还避免了过去1-2个星期清理一次堆放时间太长引发附近村民不满意现象。

  为什么五里镇丁家营村不能如相邻的张营村那样科学地处理垃圾?张立鼎同志介绍,目前丁家营村还是采用全镇统一的垃圾处理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管理不精细,不适应乡村住户散居等特点:镇环卫所在丁家营村仅设立3个左右垃圾回收站,而丁家营村又是五里镇最大的行政村,人口和面积都是张营村的3倍,也就是地域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这么广阔的面积,一半以上村民投放垃圾的距离都在1公里以上,导致村民就近将生活垃圾倾倒在余家河道或者住宅附近的沟道里。我曾经沿余家河丁家营村河段走了4公里,发现余家河张营村2公里河段非常干净,丁家营村2公里河道中直径超过4米的垃圾堆4处以上。2016年2月12日,《中国日报网》等媒体以《安康:农村河里垃圾成堆》为题配发多幅照片进行了报道,其照片也就是在丁家营行政村邻近的冉家河村河段拍摄的。每年夏天洪水过后,沟道里的垃圾也被冲到月河河道里,最后随洪水进入汉江。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水源地,陕南各市县及基层乡镇,一定要探索精细化、科学化的水污染防治方法,要两手并用,重点城镇治理和全面乡村治理并重:一手推进重点城镇大型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大江大河污染防治,一手推进乡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汉丹江支流末稍中小河流污染防治。陕南三市28县(市、区)沿着蛛网般河溪分布着星罗棋布的乡村,比较符合陕南乡村实际的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张营村模式”,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广。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