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撤点并校”的思考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3-11 09:20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石,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来说,乡村小学的启蒙教育是难忘的记忆,但是,近年来大多数农村开展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的“撤点并校”教育改革,我儿时的启蒙学校--咸阳市永寿县渠子乡潘家村小学也因此消失。
在计划生育政策、城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家乡的农村小学在校学生人数逐年下降,但是教师编制、公用经费的核拨是按在校学生的人数来制定的,这种政策的实施造成一些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短缺、师资不足等问题。因此,开展“撤点并校”教育改革有其必要之外,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但就“撤点并校”后的实际情况来看,其负面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一是上学路途遥远,安全隐患突出。“撤点并校”之前,潘家村的孩子都在潘家村小学读书,学校就在村子里面,出了家门就是学校,孩子都是自己去上学,无需家长接送。如今,合并后的学校设在永寿坊村,距离潘家村超过5公里,路途遥远而偏僻。安全意识较强的家长,被逼接送孩子上学,下雨下雪时,由于山路湿滑交通事故频发;还有一部分安全意识较差的家长仍然让孩子自己步行上学,由于小学生年龄大多在十岁以下,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孩子在路上被抢劫、殴打的情况常有发生。
二是学校合并后,没有实现一加一大于二。“撤点并校”后学校规模扩大、学生和老师数量增加,但教学和管理水平没有及时跟上,“撤点并校”并没有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方面,学校规模扩大后,学校管理压力增大,管理松散,缺乏对教师工作的监督管理,使老师教书备课的积极性下降,对待教学任务的责任心丧失;另一方面, 部分教师家离学校较远,上下班非常不便,增加了教师往返学校时间,从而不可避免的缩短了老师的工作备课时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是小学生长期寄宿弊病较多。“撤点并校”后,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把孩子寄宿在距离学校较近的亲戚或朋友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从小长期远离家人教养,缺少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易发展成为“问题学生”。据了解,潘家村在外寄宿的大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迟到早退、打架斗殴、不遵守校训校规等问题。同时,长期寄宿的学生由于没有家长辅导功课和作业,更没有人检查孩子的功课完成情况,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四是家庭经济负担不减反增。“撤点并校”的出发点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但事实上在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后,家乡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减反增。原本离学校相对较近的学生在“撤点并校”后上小学十分不便,大大增加了家与学校的距离,增加了家长接送孩子上学的时间,还影响家长务农和外出务工,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住宿费增加教育成本上升,使许多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生活更加拮据。
教育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也关系到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近几年实施的“撤点并校”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但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应总结经验教训,有条不紊的开展,并及时解决暴露出的问题。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