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出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3-03 09:13
今年春节回老家乾县过年,贴春联、放鞭炮、送灶爷、看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恰逢隔壁邻居家里老人过三年,请了舞蹈队,叫了戏班子,还整来洋鼓洋号,吹吹打打,人来人往,操办得十分热闹。
在搭起的戏棚里,唱秦腔的演员便吼了起来。6岁的儿子好奇地问:“爸爸,这是在干什么?”
“唱秦腔呀!”
“唱给谁听?怎么没有人听呢?”
我这才觉得场面有些不协调,演员唱得很卖力,但进进出出的人们并不买账,当下连一个观众都没有。一段唱完,趁着演员喝茶休息的功夫,我便上前询问。从唱戏的师傅那里得知,他们是邻村的自乐班,以前附近有红白喜事,经常请他们来唱戏助兴。近年来,农村喜欢听秦腔的人越来越少,生意也越来越难做,这次难得有人请他们来唱戏,尽管没有几个观众,但他们仍然会认真表演。从师傅的话里,我听出了一丝辛酸和无奈,同时也为他们的敬业精神而感动。
戏曲艺术是中国文艺的瑰宝,秦腔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秦腔历史悠久,在西北地区很有影响力。曾几何时,“三千万儿女都吼秦腔”作为陕西印象人尽皆知,秦腔的处境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尴尬?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困境?
带着深深的疑问,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年来,随着歌曲、影视、游戏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各种文化形式竞争激烈,传统戏曲受众减少,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与此同时,传统剧目陈旧、艺术创作滞后、戏曲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断代等问题日益突出,秦腔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影响秦腔传承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时代变迁造成秦腔生存土壤流失。秦腔是农耕文明产物。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满足了温饱之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变得十分迫切,秦腔等戏曲便应运而生。农闲时节和婚丧嫁娶之际,村里的戏台上,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粉墨登场,尽情地展现喜怒哀乐,诉说悲欢离合,演绎忠奸善恶,明辨是非黑白。戏曲不仅仅是娱乐,也是一种教化。人们通过欣赏戏曲艺术,在获得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也形成了最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进入后工业时代,“耕读传家”已渐行渐远,农耕时代的痕迹飞速消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人无暇享受慢节奏的传统戏曲。村里的戏台早就不知所踪;红白喜事也被洋鼓洋号抢走了风头;农闲时节进城务工,再也难见到唱戏、听戏的身影。秦腔艺术一切都未改变,但孕育秦腔、让秦腔茁壮成长的土壤却早已流失。二是娱乐方式多元化导致秦腔受众减少。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娱乐选择越来越多样化,秦腔等传统戏曲受到严重冲击。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专业秦腔剧团还是自乐班,都面临着“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尴尬局面,市场低迷、观众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唱戏的人难以为继,学戏的人凤毛麟角,戏曲工作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秦腔人才流失、从业人员断代的现象愈演愈烈。三是缺少艺术精品导致秦腔影响力日渐衰弱。“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秦腔唱了这么多年还是《二进宫》、《三滴血》,剧本没有像样的新作品,表演艺术也没有大的改革创新。秦腔传统剧目虽然经典,但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难以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共鸣;而新创剧目缺乏扛鼎之作,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导致秦腔在戏曲界的影响力日渐衰弱。
从经济学角度看,戏曲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也存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么生产”三个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这些精辟的论述,旗帜鲜明、深入浅出地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我觉得,秦腔的传承发展也应该在这几方面下功夫:一要创作艺术精品。精品剧目创作是戏曲艺术的生命线,秦腔也不例外。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秦腔传统剧目,通过整理、改编推陈出新,更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要以人民为中心。秦腔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必须为人民服务才更有生命力。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开展秦腔巡演、比赛等活动,向老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惠民演出,让秦腔艺术进乡村、进社区。三要强化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是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本钱。设立专业培训机构,聘请秦腔名家指导教学;加强编剧、音乐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秦腔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秦腔老艺术家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大力培养年轻演员,使秦腔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四要做好非遗保护。秦腔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工作责无旁贷。尽快开展秦腔的纸质、音像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为秦腔的历史沿革留下珍贵史料。抓紧对秦腔各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的表演进行录音、录像,建立音视频档案,确保秦腔艺术得到妥善保护。五要加强宣传展示。陕西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大省,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博物馆253座,博物馆人均拥有量位列全国第一,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秦腔博物馆。建议设立专门的秦腔博物馆,加强秦腔的宣传展示工作。
近期,我省印发了《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在优秀剧本创作、人才队伍建设、非遗文化保护等方面工作,要求各级政府将秦腔传承发展列入“十三五”规划,并持之以恒地推动落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