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之殇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3-03 09:11

  随着春节的到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由此拉开序幕,火车,飞机,轮船,摩托车……年,让所有中国人都朝着家的方向汇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或破败或修缮一新却无人居住的空房、村子里或老人小孩或老两口相依为命的“家庭”越来越多。老无所养、幼无所教的现象不免让人忧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的未来发展。

  回老家后和爷爷奶奶聊天,给人最强烈的冲击便是村子里让人忧心的老人现状,不免思考很多,究其原因,我能看到或想到的便是下面几点了:

  落后的传统观念。经历了无数苦痛历史的老一辈人养成的勤俭节约习惯确实值得发扬,但闭塞和长久不变的环境让老人安于当前的农村,一如既往的保留着一些“陋习”,舍不得吃和穿导致一种不够健康的生活习惯,依然将自己日渐佝偻的身体和落后的思想寄托于几亩田地之中,坚守着自己最难忘的农耕生活。

  难以融入的城市生活。城乡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的差异,不一样的生活节奏,冷淡的邻里关系都让老人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家人一再坚持让爷爷奶奶搬到城里,却一直难以说服。“到城市里去,做什么”是爷爷的反问。也有同村的老人不堪上下楼的劳累,始终“蜗居”楼里,最终患上老年痴呆症,二者应该有一定的联系吧。

  缺失的孝道。儿女在外,经济状况好一些的,定期回家看望;而让人难过的是无人赡养、照顾的老人,其身受病痛和心理的折磨,子女不尽孝道,任老人“自生自灭”。

  这些老人是成就当今中国发展的功臣,如今他们老了,走不动了,无论个人还是这个社会和国家都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和基本生活保障。

  第一,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推进各类移民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应该协调发展老旧村落,科学规划和建设,为老人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加强对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将工作重心适度转移到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中,经常走访老人住所,关心老人身体,对留守人员少的地区进行集中统筹管理,资金可由地方政府补贴和留守老人子女共同承担,同时倡导邻里间互相照顾老人。

  第二,深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我国于2009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国家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每个老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为80元。随着社会发展,物价上涨等诸多因素,80元的作用收效甚微。建议养老保险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倾斜,同时积极引入社会福利,或对老人家族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额进行合理分配,给予老人更好的照顾。

  第三,社会应大力弘扬和倡导传统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国传统美德,自古也是择选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而如今社会上孝道缺失现象严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没有涉及到孝道。建议社会继续加大宣传弘扬传统孝道,并对部分老无所养的老人通过法律途径予以帮助。 

  家是最思念、最向往的地方,在外求学和生活的不易让我们对家和家乡的情感愈发浓烈,对家乡的发展,对家乡人的生活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格外关注。作为一名20岁出头的大学生,我期盼国家能解决好目前农村的问题,使农村老人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晚年。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