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互联网奔小康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3-01 09:00
长安县斗门镇,这个距离钟楼20余公里的地方,尽管已经改名叫“沣东新城斗门街办”,但我还是习惯于把它称为--老家。因为在我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中,那是一个要辗转多种交通工具在大年三十晚上才能披星戴月到达的地方;后来虽然通了公交车,也还是要近两个小时才能颠簸到达的远郊农村。直到今年大年初一,通过手机预约“滴滴打车”只花了四十分钟就到了,我陡然发现,老家不“老”,也并不遥远,正是互联网让原本的农村焕发出了信息时代的光彩--光彩照人,惊喜连连。
刷墙标语时尚了
在以往回老家时,沿路都是“只生一个好”、“要想富,先修路”、“斗门镇政府宣”的标语。这次回去,取而代之的都是“找销路,上百度”、“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等时尚新潮的宣传。当我把这一“大发现”向亲戚们分享时,换来的只是含蓄的微笑。堂哥挤着眼睛笑着说:“你嫂子一年淘宝的数量绝对超过你,现在茶几上放的烧水壶、茶杯、茶叶甚至连茶杯垫都是网上买的。为了减肥,前几天她还从网上买了一堆我见都没见过的百香果泡水喝呢!”亲戚们听完一阵哈哈大笑。嫂子不乐意了,撅着嘴说:“你光会说我,你自己买的好像少了似的。液晶电视、电暖器、豆浆机,哪个不是网上买的?”堂哥一本正经地解释道:“我在网上买东西,主要是图个保真,然后才是便宜。镇上的彩电卖的都是‘康家’牌的,不敢买啊。”嫂子点头赞同地说:“镇上卖的豆浆机是‘金九阳’的,开始我还以为是九阳的新款,后来才知道也是山寨的。以前总觉得网上买东西心里不踏实,现在倒觉得网上买东西心里才踏实--比镇上的强多了。”
原来刷墙标语的变化只是表象,真正改变的是互联网为农村群众带来了全国各地物美价廉的商品,使他们能有底气拒绝“康家”“金九阳”等山寨品,充分享受互联网的便利。
坐在家里赚钱了
“坐在家里能赚钱?我不信!”我下意识地说。二十多岁的侄子笑着说:“叔,你咋比我爸还要老古董呢!咱村里有人种草莓,以前是用三轮车蹬到城里卖,后来是在大棚门口支个摊子卖,现在先进了,连大棚都不用去,坐在家里玩着游戏喝着可乐在微信上就把草莓都卖了。”“微信上卖草莓?传说中的‘微商’?”我惊讶道。侄子有点“不屑”地说:“何止是‘微商’,人家还在微信上联系让城里人来他的地里摘草莓、种草莓,小孩子经常玩得都不想走呢。关键是,他这样宣传推广没成本,只需要一心把草莓种好,保证品质,自然有朋友圈里的粉丝给他免费转发作推广,你说他算不算坐在家里赚钱?”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农村群众没有优势。但在互联网的机遇中,新农人与其他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一定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领跑者。
进城务工体面了
坐在村头的场院里闲聊时,我忍不住说村里现在车太多了,都转不开身了。有个婶子笑吟吟地说:“过年时车集中点,平时没这么多,都开出去上班了。”看着我错愕的表情,旁边的人小声解释道:“你现在可别小看村里人,就说对面这婶子,在郭杜镇大学城租了间房,早出晚归,一家五口齐上阵,专卖凉皮肉夹馍,一个月收入上万呐!”“这么厉害?店开在哪?”我追问道。“哪有那么多,”婶子有些不好意思,“哪有店,那成本太高了。”“没店怎么卖饭?”“呀!你这还是城里人呢,都不玩手机?都不知道用手机买饭?”婶子自豪起来,“就在大学城附近,我女儿用手机接单,儿子送餐,儿媳采购,我们老两口就负责打饼蒸皮子,卖得好时一天几百份呢。话说回来,我们这赚的都是辛苦钱,哪像咱村里那几个小伙子,作手机专车司机--每天几点睡醒几点开工,上班就是开车闲转,玩玩哒哒就把钱赚了,根本不用看人脸色,无本买卖保赚不赔啊。”
正是“滴滴打车”“饿了么外卖”这类互联网平台创造了机会,使得新农人能够像城里人一样,有体面有尊严地工作,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被家庭、社会所认同的价值。
出去的青年都回来了
在大家七嘴八舌聊天时,有个小伙子大声说道:“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农村人要想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必须抓住互联网。今年村里要成立个车队,组织青壮年专门跑‘滴滴’;成立个家政服务队,利用‘赶集网’‘58同城’联系保姆、保洁、月嫂的活儿。在咱村里,只要勤奋,就没有贫困!”
只要勤奋,就没有贫困!讲得真好啊,我发自内心地赞同。我问旁边的人,这年轻人是谁?人家自豪地回答:“这是咱村的新村长,在外闯荡了几年刚回来,85后呐。”年轻的村长继续讲道:“这两年陆续有大学生毕业回村,这还不够,下一步要吸引更多的能人回来,年轻人才是农村发展互联网的主力军。如果以后国家能有政策,给咱们多搞些家政、驾驶、电子商务方面的职业培训,多给些小额贷款解决启动资金问题,多派些个懂互联网的第一书记、村官带着大家紧跟时代潮流,那咱们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指日可待啦!”
村里的老人听着年轻人慷慨激昂地“演说”,笑成了一片,一边磕着烟袋锅子,一边感慨:“我们老喽,不中用喽。以前农业大生产时,都是骑着牛羊奔小康,现在到了新社会,就得你们年轻人上,骑着互联网,才能奔小康呵。”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