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味中看国有企业改制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2-29 15:40
又是一年新春,由于家就在西安,看着新闻中播放的往来于全国各地回乡过年的人流,不必早早订票、挤车,落得了一点轻松。身在此地,对身边事物反不像至少每年一次回乡的对比后,看着透彻。由于工作的关系,更加关注城市的变化和民生冷暖,回到亲戚老人家中,听着他们唠的家常话,再看看身边发生的变化,才发觉真的有很多情况,值得深思。
我从小生活学习在西安西郊解放军总后3507厂,作为曾经的国防军工大厂,辉煌一时,当时的厂区与生活区之大,老人们常开玩笑说只有开通公交车,才能方便的从厂区一侧到另一侧。由于订单多,加之国家计划,当时能工作生活在此厂,相当有面子。像很多国有大企业一样,生活区里各种社会服务应有尽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理发室、洗澡堂、活动中心、灯光球场;还有当时绝对数一流的剧场,曾经的人声鼎沸,放电影和有明星来演出时人头攒动的盛况,至今印象深刻,附近厂矿企业人员、城中村百姓和社会人员,均以嫁娶此厂人员为傲。
2000年开始的企业改制,使这一切随之发生巨变。总后将所属全国工厂进行划转、托管,然后兼并、重组或破产,3507厂最终被列为破产对象。职工下岗,买断工龄,货币化分配等等随之开始,破产后的家属区按属地管理原则,成立新的3507社区,职工由“单位人”过渡到“社会人”,但一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遗留问题还是未完全解决,居民生活一时陷入无序状态。只几年时间,原厂区已开发为住宅和商业区,高楼林立,生活区由于多年未有改造,与周边相比居住环境差,治安管理混乱,俨然就是“平民窟”。剧场不见了,幼儿园关闭了,中学已撤销,只留下小学聊聊几个班级,证明着这片曾经活跃的存在。整个生活区目前住着近千户困难退休职工及家属,家属楼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的砖混结构住房,有的还是筒子楼或自己搭建的棚户房,房屋破损严重、外观破旧、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屋面破损漏雨、管网腐蚀、线路老化、配套设施不全、抗震保温性能差;公共设施陈旧,道路坑坑洼洼、树木颓废、乱草纵生、路灯不明,偷、抢案件时有发生,已对住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一些职工对小区内公共道路、卫生、绿化、照明等公摊费用难以接受,对缴纳物管费不理解;一些职工因企业破产清算时未办妥集资建房的两证(房产证、土地证),拒交物管费,影响了物管服务质量。目前居住在生活区的有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革命、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同志,现都已七老八十,这些老同志都有三四十年以上的工龄,都是从国家长期的“低工资高积累”的方针一路走来,除了维持最低的生活外很难有积蓄,子女大多也曾在本企业工作、下岗。他们为国家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为国家富强做出了贡献,流了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但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设计缺失公平,退休养老“双轨制”,他们大多数人至今仍然拿着一千多元的退休金,仿佛停留在“低工资高积累”的年代。
西安是军工国企重地,所见所闻只是一角,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处理好老国企的问题,改善老国企人员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也许对未来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安居度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鞭炮声渐稀,月夜下万家灯火,围坐在家中的人们,仍然乐观的面对生活,开怀的过着又一个新年。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