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家乡的“毛桃”象“奇异果”一样任性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2-29 15:26
我的家乡在眉县。其位于秦岭北麓,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纯净,拥有世界最大野生猕猴桃资源,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记忆中的家乡人将其称为“毛桃”,那时的“毛桃”,一直都是属于比较稀罕的“吃伙”。
近年来,眉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技优势,不断提升产业聚集度,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截至2015年,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29.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79.5%,占全国种植面积五分之一,人均栽植1.16亩,年产量45万吨,产值25亿元,从业人员15万人。成为我省百万亩猕猴桃产业带的核心区和“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猕猴桃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春节期间,在走亲访友的几天里,无不感受到猕猴桃给家乡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无论走在城镇还是乡村,猕猴桃园一片连着一片,一眼望不到边。通过猕猴桃种植,老百姓年年都会有多则十几万少则几万元的收入,给家乡人带来的生活变化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闲聊的过程中,大家对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表现出诸多忧虑。现在农户的耕地基本上都种植了猕猴桃,家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其之上,担心后期发展出现不测,象前些年苹果产业一样,不到几年光景彻底崩溃,又回到毁园砍树的惨景。如一位老乡所言,“如果猕猴桃再出现问题的话,光全县的猕猴桃杆整个渭河滩都放不下”,可见其规模之大和数量之多,也道出了老百姓内心最深处的忧虑和不安。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对眉县百姓的生活期待和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就眉县而言,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超过世界猕猴桃主产国新西兰,但果品质量和产值却与之相差甚远!如何使果农摆脱产业疑虑,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妨了解一下他们的产业发展之路。
猕猴桃--对于新西兰这个太平洋西南部国家来讲是纯粹的“外来物种”。谁也不会想到,正是1904年一个新西兰人在访亲时,偶然从中国宜昌获得了一小把猕猴桃种子,就是这把种子,经过新西兰种植者百余年的栽培与实践,造就了今天栽培面积100多万公顷和年产超过100万吨的世界优质猕猴桃基地,快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成为了新西兰园艺出口产品的支柱产业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因其骄人的“战绩”,被新西兰以国鸟“Kiwi”名字命名的“Kieifruit”(基维果)、奇异果。
他们的产业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从1904年至1988年,奇异果均处于自发、松散种植和销售时期。20世纪后半期,由于经营模式和部分国家反倾销政策等问题的发生,致使新西兰奇异果产业遭受重创,濒临全军覆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西兰政府迅速重组生产模式,调整营销策略:一是整合产销渠道,树立产业品牌。1988年,新西兰2000多户果农在政府的协助和配合下,纷纷注销了各自经营了数十年的品牌。政府通过相关法令规定,任何果农以自己的品牌出口销售果品将被视为违法,统一了正规有序的产业品牌和营销渠道。二是完善产业机制,盘活市场活力。为了利于产业发展,新西兰专门成立“奇异果营销局”,其并非政府机构,也不是行业协会,实为奇异果产业的龙头企业。营销局完全由果农构成并拥有,所有果农按照种植面积与产量大小共同出资入股,并根据股份多少决定其在营销局组建中的资金投入和年终分红,又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有限公司),既通过销售产品赚钱,又通过营销公司的扩张得到分红。三是完善产业链一体化,实施精细管理。逐步规范奇异果从果园管理、采收、运输、包装、储藏到营销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每个农场都有自己的产品基地、包装生产线、自动机械选果车间、储存保鲜气调冷库以及生产专用机械设备。同时,利用残次果品开发了包括食品、化妆品和洗涤剂等在内的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有效提高果品利用率和附加值。
通过一系列体系调整,新西兰奇异果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避免了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提高了奇异果的商品化水平,摆脱了产业发展危如累卵的境况,逐步走向了辉煌。
当前,结合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保持其蓬勃发展态势,使家乡父老持续增收,形成产销两旺的合理布局,通过思考,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其一,发展有机、无公害种植,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物安全性、可靠性受到全人类前所未有的关注。只有顺应这一局势,大力发展有机、无公害果品,才是猕猴桃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首先,坚决破除急功近利思想。果农处于短期效益的考虑,发展有机无公害品种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为提高果品的采摘量,还有随意使用“膨大素”等植物激素的现象。如果不注重果品质量监管,任其发展漫延,损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有果品的信誉度,势必造成市场认同感降低,给产业长远发展留下隐患。其次,加大质量安全宣传执法。积极倡导果农和合作社建设大规模连片有机、无公害生产基地,限制农户使用农药、化肥,用有机肥代替化肥,重视施用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扩大有机猕猴桃生产;明令禁止销售、使用一切大果剂等化学催生激素,保证果品绿色环保、绝对安全。
其二,强化监管,提升档次,是产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规范。倡导成立或发挥“果农合作社”等民间机构组织作用,与农户约法三章,对猕猴桃进行有序、统一的生产管理,通过有效监管提升果品档次。如在选种期,通盘考虑区域布局,形成果品成熟早中晚合理搭配、新特优点缀其中的布局结构。改变目前无序种植,造成品种良莠参差不齐,果品质量不过关、果树产量低和病虫害难预防等问题。合作社在引进和种植时,首先考虑适合本土生长的优势品系,不断进行品种结构调整,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明星”品牌。在采摘期,根据果品成熟状况,以合作社为单位统一采摘时间、统一上市销售,确保果品质量和口感,控制早摘果和次等果的数量。同时,政府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猕猴桃深加工比重,组织研发新品系、创建新品牌,提高果品的附加值。从管理、分级、包装、销售到研发等各个环节入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支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其三,加大宣传,拓展市场,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是从市场认知方面加大宣传。猕猴桃富含活性维生素C和芦丁,在抗癌、防衰老和治疗高血压等方面有独特功效,与其他果品相比,猕猴桃有着更好的食用性和保健功能。通过广泛宣传,使人们对猕猴桃所具有的营养价值进一步了解,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需求量。二是挖掘潜在消费群体。据统计,我国人均猕猴桃年消费量不足新西兰等国的二十分之一。要充分认识国内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通过扩大消费群体,不断增强果品销售空间。三是积极拓展、争取国内外市场。我国中低档收入阶层所占比例很大,消费份额也较大,应把这一领域的消费确立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积极推出品质好、包装精的优质果品,占领国内外特别是周边国家高档果品市场。逐步摆脱“毛桃”与“奇异果”本是同根生,命运却大相径庭的局面,实现平分秋色,共享天下新格局!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