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法律“有牙齿” 关键在执行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2-29 15:03

  春节回家,碰到一位姓的老哥,他因一起经济纠纷案件与法院打了三年多交道,讲到期间所经历的反腐“福利”和遇到的“法律白条”问题,引起在坐几位朋友的思考。

  2012年,宝鸡一家公司因长期拖欠老聶的货款,被他起诉到渭滨区人民法院,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达成协议,责成被告三个月内归还所欠货款16万元。老聶说:“案子判决很迅速,调解程序公平公正,官司打的特别顺利,当时,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法律比人情关系靠谱,又简单又快捷。”老聶意犹未尽,一旁做货运生意的表弟接口说:“是啊,这都是习大大带给我们的‘福利’,现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大为好转,办事情不用请吃请喝,更不用送礼物攀人情了。”“不过。”老聶话锋一转,接着说到。“欠我钱的那家企业一直没有执行调解协议,后来我只得再次向法院起诉强制执行,虽然负责的法官工作很热心,服务态度很好,但是欠款至今仍没有追讨回来,欠钱的公司还照常在那里做生意。”他无奈的说,“本想和法官见面联络一下感情,协商解决的办法,对方每次都很委婉的拒绝;催促他帮忙追缴欠款,他也答复得很好,每次都说正在督促办理,可这一晃就是三年了。”面对这样的困局,老聶苦笑没辙。

  大家一时沉默无语。我想,“牙齿最好,不用来咬”,那当事人的权益怎么得到兑现?法律的权威性又如何得到保障?法官“服务很好,却执行不了”,交到老百姓手里的只是一张“法律白条”,带来的不就是被老百姓所深恶痛绝的“远距离微笑”和“不作为”吗?李克强总理曾说过:“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法律做为社会的最后准则和行为底线,相关工作部门尤其不能落入门好进,脸好看,事情却不好办的窠臼,致使老百姓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坐在一旁的交警朋友秦朋朋突然说:“出现这样的事情,还是咱们的一些制度不够健全。像我们交警,冒严寒斗酷暑,加班多需要化解的矛盾冲突多,工作很苦很累吧?可一但站到交通指挥岗台上,立马就会变得昂首挺胸、精神百倍。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都看着你啊,因为我们稍一放松,就有可能出安全事故啊;还有巡逻值勤时,也不敢偷懒,一旦出了事故,不但要追究责任,本人还得对事故负责到底,在完成正常值勤后还得继续处理遗留问题,多苦多累都休息不了,哪还敢懈怠。”

  看来,老聶遇到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白条”问题,法律“有牙齿”,关键还在于执行,要塑造一个“清廉高效”的政府,需要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更需要政府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完善和健全的体制机制,让“庸懒散浮”和“不作为”现象失去赖以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老聶的问题才不会成为问题了。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