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何觅青春解乡愁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2-29 15:00

  冬日暖阳,蓝天万里。

  难得的好天气。

  大年初一,携妻儿回到渭北塬上的老家小村。

  刚到村口,扑面而来的是一张张笑脸,无论老人,小孩,年轻夫妇,笑容比平日里尤为灿烂。

  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火红的春联,不少家还挂起了红灯笼。有的门口停放着小轿车。可能缘于初一不扫“财”的习俗吧,除夕夜的烟花爆竹碎屑铺满了路面,我对儿子说,你看像不像红地毯?

  因为在西安工作,到家车程也就一小时,平时十天半个月回来看看父母,村里情况也了解大概。茶余饭后,又到邻里聊天。

  隔壁阿勇从广东回来了。一进大门,一辆气派的帕萨特映入眼帘,车号特别棒,粤***567。阿勇2004年到广东一水电工地打工,刚开始是小两口去了,据说日子越过越好,先是买了房,后来又买了车,孩子由爷爷奶奶在村里带着上完幼儿园、小学,后面又接到了广东上了中学。这次隔了两年全家回来,平日冷清的院落一下子热闹起来,不少亲友专程来家里探询南方的故事,阿勇父母张罗地不亦乐乎。

  村东头晓峰也回来了。他在山东一家石油企业打工。几年前,因为一次意外,晓峰的弟弟盆骨及下肢粉碎性骨折,虽经多方救治,还是落下了残疾,加上家境本来一般,巨额的医疗费用又是雪上加霜,兄弟俩三十岁了,仍寻不下个婆姨,日子过得那是恓惶。后经同学介绍,晓峰去了山东打工,几年下来,娶妻生子,小有收获。农村的老屋也做了修缮,屋顶上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这不,还新购置了一辆实用的五菱之光面包车开回来了,车号不错,鲁***101。

  因为曾经是医生,现在又在政府机关工作,初三晚上,阿勇、晓峰几个小兄弟邀我小酌。阅兵、红包、汽车、房价,谈资颇丰,聊到新年打算,他们也踌躇满志,谈兴甚浓。末了,每人敬我一杯酒,拜托我对他们的父母操点心,特别是老人生病住院的时候,又不能在身边照顾,肯定得麻烦我。我爽快的答应了。我知道,他们一年和父母相聚的日子也就这几天,年后又要陆续离开村庄,再赴异乡。难怪敬酒时他们的眼眶都有点发潮。

  正月初五,天阴沉沉的,估计要下雪了。我准备回西安,一出门碰到阿勇母亲,得知阿勇很快也要回广东了,从她脸上退去的笑容和略显恍惚的眼神,我仿佛感到她那极不愿意回到平时老俩口世界,但又不得不接受的复杂心情。

  回西安途中,阿勇母亲的眼神不断浮现在眼前。想到包括今年在内,中央已经连续13年出台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一号文件不变的主题。前12个一号文件虽然带来了连续的12年粮食丰产,农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但村子里年轻人的身影却越来越少,孩子们的笑声越来越少。农村人一年里全家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让人不禁想到晓峰家的车牌号101,老人与子女成了哑铃的两头,中间隔着的却是漫长的期待、浓浓的乡愁。

  中央现在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如果村子里都是老人,何谈农村的创新?何谓农村的协调?何论农村的共享?没有青春的色彩,农村的绿色也会失色。

  没有青春,何解乡愁?

  真希望来年春节再回村子时,邻居家门口停放的车辆不在那么多粤R,鲁X,取而代之的是陕A,陕D,那该多好。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