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厚养薄葬的文明新俗在农村蔚然成风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2-29 14:56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刚过,我便只身从西安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关中农村老家。春节期间,通过相互拜年、走访亲友获悉: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厚葬陋习歪风愈演愈烈,其势难阻,不少人直喊“埋不起”!乡亲们异口同声地呼吁:农村应该积极地移风易俗,大力倡导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
据村老支书王叔介绍,近年来,我们这两千多人的村子,先后有上十人因年老、生病等原因去世。其丧礼名目之多、费用之高令人难以承受,真是苦不堪言、压力山大啊!一位老人去世,其标准一般的两万多元,中等的三万多元,最好的有五、六万元之多,甚或更胜一筹,最少的也不下上万元。通常情况下,丧主因担心背上“不孝”之名,只好任人操纵。一位年已九旬的老太太,年轻丧夫后,孤身挑起了养育独子的重担,并担任村队干部多年,可谓儿孙满堂,德高望重,誉满乡村。这两年,在她老人家身卧病榻及弥留之际,子孙们竭其所能给予服恃,尽守孝道。然而,老人春节前去世后,却在所谓族人、乡党及村干部的主持下,大肆操办,连续停放一周,每天造墓、绑棺轿和吹鼓手、厨师、唱戏的人数不下三十,顿顿四、五席,将牛肉、猪耳朵和猪舌头等列为必备菜,个别人甚至抱着“吃大户”的想法,打着“帮忙”的幌子,大吃大喝,又吃又拿,每天仅吃饭一项的花费就高达六、七千元,这还不含抽烟和饮酒的费用。丧事期间仅抽烟一项就达上万元,加上过去准备的棺材和佩戴首饰,总共花销有六万多元。更有甚者还大言不惭,肆意地煽惑、怂恿:在老人坟上堆座金山银山都不为过!对此,好些群众难以苟同,莫非老太太如此风光地去了天堂,难到就真的福气啦?!这恐怕有悖于老人家终生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和临终遗愿!纵使其家境殷实,怕也经不起这番折腾,也给乡亲们首开了“打肿脸充胖子”的先河,实在不足为取。另外,此举还给一些平时不养活老人的“假孝子”提供了在脸上蒙块“遮羞布”的契机。还有极少数,老人在世时平日衣食尚且难保,死后却有子孙给逝者献上了用纸糊的手机、电视、汽车和小姐,分明是羞煞先人、辱没祖宗!如此,恰巧应了老百姓的一句大实话——“真是认‘鬼’不认人”啊!
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义。生我者父母,育我者恩人。咋能忘怀,在子孙们嗷嗷待哺、呀呀学语与蹒跚学步之时,父母含辛茹苦养儿育女之劳碌,长辈经管吃喝拉撒之艰难。身为人子,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日月如梭,世事轮回。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不可违背。少年不识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谁人都有迟暮日,莫到桑榆悔无言。老人所需求的,重要的不仅是吃穿的好坏,关健还是保持良好的心情。子孙应当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尽量给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条件,多体贴、多谅解、多包容、多谦让,多关爱、多照顾,讲究说话的艺术,注意说话的措辞和语气,抽空陪同逛逛街道,拉拉家常,让他们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祥和的晚年。如果只是顾及自己及其子女,不问老人的饥饱和冷暖,甚而动辄责怪、抱怨和喝斥,不仅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反面教材,也会受到街坊邻居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和和顺顺才是福,平平淡淡最为真。与此同时,作为父母长辈,辛勤劳累了大半辈子,临近晚年,应该更加超脱和豁达,不要老用金钱来作为衡量孝顺的唯一标准,而要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对后生们多鼓励、少指责,多商量、少强求。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少发些牢骚,难得糊涂啊!该吃了吃,该喝了喝,往事甭给心里搁。少生闲气多锻炼,合理饮食很关键,身体健康最重要。此外,还可以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带带孙子,做做家务等;打打扑克,玩玩麻将,亦无不可。但是,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千万不要操劳过度。同时,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体谅子女上有老、下有小的苦衷,理解晚辈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难处,多勾通,多减压,指导和鼓励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人生路上努力上进、一直向前,争取成为晚辈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好向导、好参谋和好帮手。切不可在个人生活和后事上提出过高要求,如果脱离家庭实际,一味盲目地比阔绰、讲排场,最终留给孩子的可能是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有道是:死了杀只羊,还不如活着买颗糖。笔者提议:作为农村的基层组织,乡(镇)村两级党委(党支部)和政府(村委会),尤其是乡(镇)村干部,身处农村工作的前沿哨所,一定要经常教育村民树立“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正面引导群众注重精神关爱、感情交流,强调平时尊老敬老,死后大办丧事并不等于生前孝敬老人,尤其要以实际行动养老爱老,带头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