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杂陈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6-02-29 14:47
远去的日子,欢乐的,苦涩的,一年快似一年;飘荡的年味,过去的,现在的,一年淡似一年。
也许,这就是我们注定要被改变的生活与年的味道。
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传说远古时,“年”是一种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平时深居海底,除夕时上岸伤人害畜。人们拢旺火、燃爆竹,将其吓回海底。为了防备其再来,通宵达旦,守更待岁。这一通折腾,就是年的缘起。伴随年的是恐惧。过了,才能一年平安。小儿时节,听此天方夜谭,直笑得岔了气。及长,觉得似乎与人类起源于海洋不无关系。同样的程式,年复一年,相袭成因,形成年俗。
在漫长的时期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过年是一个关口,故称之为年关。交租还债,要钱;礼尚往来,要钱;就是必备的团圆饭,都躲不开一个钱字,团圆、高兴都是拿钱支撑的,是钱换来的,碰巧人们总是缺钱。但瞌睡不睡总要从眼里过,“年年难过年年过”,再怎么的,也要整出点过年的意思和味道。躲债的杨白劳风高雪深夜也要潜回家来,扯回二尺红头绳给女儿喜儿过年。如今的小愤青百思不解:好好的何不顺势傍了黄世仁?更难过的是李自成,为着以前从来没有好好过年,君临天下后,顺从民意天天过年,结果不但坐失天下,而且弄的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四处寻找李皇上的骨头。
年,一如静如止水的农业生产力,在食不果腹的时候,其核心滋味止于吃,因其长期得不到彻底的满足,如“偷,不如偷不着”一样,才使人越发觉得韵味悠长。年年循环往复,咀嚼回味,最终形成大脑皮层最深刻的惯性记忆,并有了如九斤老太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
改革开放焕发出的魔术般的生产力,使全面短缺成为普遍过剩,永远的填饱了人们干瘪寡油的肚子。蓦地转变,使过年如过难的平常人的朴素日子,天天像过年。年不再奔波劳累而成为一种物欲享受。瘦年更成了肥年。吃不再是主题,玩成了核心。有人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长趴在桌上垒长城玩钱;有人远遁海外成为行走的钱包玩潇洒,买脱奢侈品不说,日用品也捎带着一并扫荡了。更多的低头一族神玩手机抢红包。不管玩什么,都觉得年味淡了、变了。过了,形式上就团圆了,身在其中的人暗自咂摸酸甜苦辣咸各自明白的滋味。
酒足饭饱后,百无聊赖时,忽记起开卷有益。于是乎于尘封的书堆中,信手拈来一册,揭抹捅斩,势如破竹,一路读下去:
“仕者必如学”,“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领导干部选择了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以学益智、修身、增才……,“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一个人,如果能够坚持将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就必定会成为一个心胸豁达、志趣高远,有利于事业、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民族,如果能够坚持将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习惯,就必定会成为一个与时俱进、超越梦想,有利于发展、有益于世界的优秀民族。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闭目掩卷,神交古人,“思属风云”。窗外,春意萌动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般年景,年味中,弥漫如烟的,是清新的书墨醇香。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