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平凉文化的可鉴之处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5-03-30 09:15

  我当兵期间部队驻地在甘肃平凉,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城市。去年年底,我服从组织决定,转业安置到了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工作。春节前夕,怀着对亲人的思念,我回到了亲切而又熟悉的“第二故乡”。陕西是文化大省,虽然我在西安工作生活的时间很短暂,但相比之后觉得平凉文化还是有可学可鉴之处。

  回味平凉饮食文化

  自驾返乡途中,随我在西安上中学的女儿一路上不停地规划着假日生活,吃什么、玩什么、去见谁,那种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不吃羊肉泡,枉把平凉到”,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我爱人早早就在平凉老字号店 “春华楼清真羊肉泡馍馆”排队等候,尽管是春节前夕,排队吃泡馍的场面仍然是十分壮观,足以说明它的味道之美。一进店门,一股浓厚的香味扑面而来,让人垂涎三尺。吃饭期间,我向女儿介绍羊肉泡馍的制作方法,羊肉泡馍是一种传统美食,制作主料选肉质肥嫩的料羊,切割后清汤下锅,煮时不加调料。肉熟后肥白瘦红,色泽新鲜,汤则清而不浑。吃时多由顾客按己之所好选择肉块,掌刀者按量切片入锅,佐料有香料、油泼辣子、香菜、大蒜或糖蒜等,味道清香不腻,鲜美不膻,美味可口,是一种极富营养的美食。女儿边吃边啧叭着嘴,不停地点头称赞。休假期间,我们吃遍了平凉的地方风味小吃,有酒香浓郁、入口香甜的酒麸子;有独具特色,超大超厚的锅盔;有配方精细、加工考究、清亮爽口、调料鲜美的酿皮;有形色美观、鲜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腻的烧鸡;有汤清味纯、荤素搭配的饸饹面……

  平凉的饮食文化给人留下最深刻的记忆,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传统地道”,就这么简单的四个字,能让人感受到西北地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环境,感受到黄土高原留给人们的憨厚和朴实。相比而言,我们陕西极富特色的的“秦食文化”,具有更深远的影响,然而我感到在“传统地道”的保留上,平凉的饮食文化还有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享受平凉旅游文化

  返乡的第二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是户外活动的最佳时机,我约了几个好朋友一起登上了崆峒山,由于有多次登山经验积累,我自告奋勇当起了义务解说员,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是道家重要的发源处和圣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和全国首批30个“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古今往来,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相传广成子修炼得道于此山,黄帝前来向道家仙人广成子问道,人称崆峒山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后来发展为道、儒、佛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一路上,大家边走边聊,谈古论今,有说有笑,很快就登上了顶峰,放眼望去,六盘山顶隐约相见,当年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那种不怕万难,勇于胜利的豪情壮志仿佛浮现在眼前。 

  平凉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但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已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借鉴平凉旅游发展的经验,陕西可以进一步发展旅游文化特色,把蕴藏并传承于人的血脉中的漫长历史、厚重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使陕西这块土地更加充满灵气,充满魅力,形成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旅游文化特色,成为人们寻根访古、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体味平凉民族文化

  平凉,是一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华之地。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生活在泾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耕文化,出现了“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牛羊衔尾,群畜塞道”的田园画卷,从而也开启了华夏农业文明的曙光。大量考古和史料证明,平凉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平凉的民族文化与陕西的民族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互相学习借鉴可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特别是经过千百年沧桑岁月的积淀和一代代人的创造与积累,熔铸了平凉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古老神奇的成纪文化、兼容并蓄的崆峒文化、瑰丽多彩的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的皇甫谧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可以促进陕西历史文化更加领异标新、相映生辉,启迪心智,更加丰富陕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美丽平凉,我的“第二故乡”,记载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旅程,浓缩着我的亲情、爱情和战友情谊,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人生永恒的回忆。“第二故乡”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舌尖文化熏陶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为我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

  联系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实际,广泛学习借鉴周边省份的文化发展经验,对于加快“三个陕西”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