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对家乡小学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5-03-25 09:53

  我的家乡地处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是著名的猕猴桃和蔬菜种植之乡。近年来,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家乡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容村貌建设、民主管理、三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家乡被市、县命名为小康文明村,并列入西安市首批建设的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然而,在家乡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小学教育问题却越来越凸显,不符合和谐农村的发展目标,成为家乡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今年回乡过年时我了解到,全村现有村民小组6个、543户、2284人,在村北设有标准化小学一所。在我上小学的记忆中,家乡的小学从来都是人声鼎沸,充满欢歌笑语,全校6个年级8个班级每个班学生都在30人左右。但是在今年回乡过年时,得知邻居老张家在忙着过年的同时,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准备把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转到邻村的小学就读。问其原因,目前村里的小学一共不到30个学生,老张孩子所在的班级也仅有6人,孩子在年前的期末考试中语文和数学两科都不足60分,这才促使老张不得不下决心把孩子转到邻村小学去。“娃的学习是大事,现在学校没有多少学生,娃们学习氛围不够,老师教的也就没有心劲,不能把娃给耽搁了啊!”,老张不得不给我发出这样的感叹。据我了解,目前和老张有一样想法的人还不少,也都在积极联系把正在村小学上学的孩子转到其他学校里去。

  针对目前这种现状,我认为造成学校生源短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年轻夫妇观念的转变,使得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农村小学在校人数日渐萎缩;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的提高,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起点,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夫妇宁愿把孩子送去较远的城镇小学。一方面,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选择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就读,而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还不用额外交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生一样平等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家长既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又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城镇私立小学在招生方面,也想方设法争抢生源,提供一系列的优惠和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学生。

  这些都让农村小学招生越来越困难,学生人数日渐减少,致使一些地方开始将较小规模的小学合并或者停办。一些小学因为班额小,老师少,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家长更加不信任学校,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现象,建议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教育:一是政府应当把扶持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扶贫工程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引进教师资源,提升办学水准。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极力吸引本村生源在本村小学就读;二是政府引导教育资源整合,分步骤有计划的撤并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合理布局学校位置,做到兼顾周边村落,有必要的地区可以选择建设学生宿舍,为边缘地区学生提供寄宿服务。对不能满足寄宿服务的学校,积极协调申请足量校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周边学生送至各村集中点;三是调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提高教师工资福利,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合理调派教师,为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补充小学专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四是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树好农村小学教育形象。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