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邻省小县看发展转型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5-03-20 10:59
我的故乡灵宝县,地处黄河金三角腹地晋陕豫三省交界处。从1998年远离故乡转瞬16年有余,来西安工作也已近10个年头,时间久了,早已把他乡当成了“家乡”,把故乡变成了“他乡”。春节回乡,看到许久未归的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时而赞叹,时而唏嘘,时而深思。
点赞的是,家乡原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乘着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重大机遇的东风,下力气把发展方向转向旅游、商贸、高新技术等产业,一改往日被边缘化的境地,经济充满强劲动力,城市面貌脱胎换骨,处处可见生机活力。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8.5亿元,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亿元,增长22.6%。
转型靠产业可持续。家乡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资源能源产业,而是围绕打造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林果业精深加工及高成长性接续产业3大主导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一东一西2个产业集聚区,坚持做大、拉长、育新并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瞄准东部产业转移趋势和上级产业政策导向以及资金投放重点,倾尽全力把3000亿元3大主导产业集群打造成为支撑转型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去年家乡一家公司生产的一批6微米锂电箔产品通过航空物流送至东南亚客户,叩开了国际市场大门。
转型靠市场推动。借力发展事半功倍,家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持续改善投资软环境,借助社会资本力量鼓励投资兴业创业。浙江商人李恩宝投资1.1亿元建设了美美百货项目,运营后可带动500余人就业、年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盛和矿业在原白云岩简单破碎粗加工的基础上,引进香港资金和先进技术,投资2亿元新上了年产350吨特种光学玻璃及特种光学玻璃材料生产项目;此外,依托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引进了大运集团城市交通体系升级、恒隆广场建设、北京金银岛大宗电子商务中心、现代高标准农业示范项目等项目,这些都是借力社会资本、变小为大的成果,成为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力量。
转型靠深化改革。土地和资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型要素,没有土地和资金,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纸上谈兵,要素瓶颈问题也靠深化改革来破题。在东村,和初中同学王小红聊了起来,她告诉我,现在农村各项金融服务政策越来越健全,通过国家低息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近年来一直在做食用菌,每年2万袋,价格高时每袋可以净赚10元左右,最差也能赚到5元左右,每年收入十几万元,全村的年食用菌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近年来,家乡实施现代果园发展计划,特别是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老同学吴育辉告诉我,这片通过土地流转来的1000亩果园,从2013年开始规划建设,按照现代果园的管理技术,主要栽培品种为最新品种,三年挂果、五年盛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碳、生态、环保。
转型靠扩大开放。家乡原是内陆地区落后的农业大县,但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农产品出口特别是苹果出口已成为拉动外贸出口的主要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年新增获进出口自营权企业7家,2014年在国际出口增幅减缓的大形势下,农产品出口市场低迷,而家乡果品整体出口不降反升,全年果品及果制品出口创汇共4449万美元。2014年出口到俄罗斯、泰国、越南等国家的苹果达1.96万吨、创汇2399万美元。8000万袋香菇富了菇农,也引来了国际香菇出口加工项目。
转型靠创新驱动。家乡虽是小县城,但是直盯前沿、筑巢引凤。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机构建设,主营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都建立了科技研发平台,企业真正成了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小县城现在拥有博士后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县工程技术中心21家,形成了以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省市县有效衔接的研发创新体系。同时,重视对本土专家的培养,涌现出了自学成才、志为农民的一批“农民科学家”和响当当的实用科技人才。家乡更是强力推进实施“人才引领计划”,出台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2014年仅引进全日制重点院校硕士生就达31名。
在返回陕西的路上,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些年,陕西发展的快,别人发展的更快,就算我们10%的发展速度带来的增量远不及东中部7%左右的速度,发展仍是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不奋起直追,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家乡和陕西相邻市县山水相连、同根同脉,产业结构也相同,为什么我们的转型这么难?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