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农家小院”办起了“大文化”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5-03-19 10:24

    农村群众现在富裕了,文化生活究竟怎么样,农村文化如何搞才好?听说家乡有一位普通农民在自家院子办起了文化,带着对农村文化的一份特殊感情和责任,今年春节回家途中,我顺路到眉县横渠镇青化村的“老荔文化大院”,了解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亲身感受了群众文化的活力。

  下了高速公路,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目的地。由于临近除夕,各家都忙于年事,加之春节期间还安排有好几场演出,老荔文化大院暂时没有了往常的热闹,正好可以利用这难得的空闲多了解一些情况。

  “家伙一响心情舒畅,锣鼓一敲恩怨全消。”一走进这座农家院子,迎面墙上的这副对联很醒目,真是通俗地讲出了“以文化人”的道理。威风战鼓社、青化乡音社、老荔书屋、影视放映室、排练室是这个院子的主体,屋檐下整齐地摆放着上百面大小鼓和各式道具,四面墙上满满地书写着战鼓颂、战鼓谱、服务公约等篇章。一看就是个很好的文化阵地,当地人给这个农家院子起了个名字——老荔文化大院。据了解,这是我省农民创办文化的第一家。

  有缘见到了这个院子的主人——荔改朝,一位年过六旬的普通农民。与他交谈时得知,他年轻时就喜欢拉二胡、敲战鼓,虽然“养过猪、烧过砖”,爱好文艺的心却一直没有改变过。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发起创建了锣鼓队。一开始,他的锣鼓队只是自娱自乐。后来总有人来请,顺其自然也就做起了“生意”,既给大家带来欢乐,又有了一些收入,还吸引四邻五舍加入他的队伍。看着村民参与的热情一天天高涨,原来的场地已不够用了,他就盘下了原乡信用社的院子,没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自掏腰包建起了战鼓社、乡音社、秧歌队、腰鼓队、老荔书屋等,走上了“以演养学、以学促演”的路子,如今已有300多名村民常年参与演出,每年演出90多场,把欢歌笑语送进了农家,也把麻将摊上的闲人聚拢起来,和谐了农村的人际关系。老荔看似一位地道农民,但他不光是种粮食,更是在“种文化”。

  在和老荔聊的时候,他的二十岁出头的小儿子从外面回来,和我们一块儿聊起来。他高中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跟着父亲学打鼓这门手艺,现在已是战鼓队的骨干,而且他还有很多想法。看到现有战鼓队员年龄普遍偏大,在气势和灵活性上有些许不足,他打算劝说他的同学、朋友和周边的年轻人来学战鼓。一方面,能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另一方面,通过加入新鲜血液进行创新,使这一传统文化活起来,最终还打算想要走出国门。

  来到老荔文化大院,不光能打鼓、唱戏,还能读书看报。老荔书屋里有5000多册图书,文学、科技、养殖、种植、少儿、养生保健、中外名著、报刊等种类比较齐全。跟我一同去的女儿随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也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老荔告诉我,这些书大多是按照大家的爱好购买的,所以平时来看书的人比较多。书屋也没有“休息日”,每天都无偿向村民开放,他还经常把村里爱看书的人组织起来开研讨会,尤其是村里的种粮、栽植大户。“这样大家就能相互学习经验,问问这家用的是啥化肥,那家种的是啥种子。”看得出,这个书屋作用真是发挥不错,可以说是“太白山下独一屋,眉坞岭上无二处”。我省目前由政府出资建了两万多个农家书屋,各个书屋都应该学习老荔书屋的做法,使每一个书屋都发挥好作用、真正造福于百姓。

  一位村民告诉我,老荔文化大院常年开展免费公益演出,免费培训新学员、免费辅导讲座、免费交流技艺,并组织研习会,每年接待群众两万多人次。对于他所做的,老荔的想法朴实简单:“现在的农民富有了,家家都有钱有粮,其他的帮不上什么忙,我就想搞点文化事业,让城里人能够享受到的文化生活,农村人也能够享受到。”还得知,也是在老荔文化大院的示范带动下,该县目前已发展各类民间文艺团队240多个,呈现出“村村有社团,个个有特色”的景象,夜晚或空闲时,总有村民在广场上唱秦腔、跳秧歌,处处充满欢声笑语。是啊,群众文化的根真在民间,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群众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一定要发挥好群众的力量。

  像老荔文化大院这样的文化团体,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由群众自发组织、自愿结合,喜闻乐见、积极向上,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那么,如何把民间的这股力量调动起来,把群众的能量聚集起来,把老荔这样的一个个“文化能人”扶持起来,使他们遍地开花,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强调了文化建设,我们在加快文化强省的建设中,可以说农村文化大有可为。对各政府管理部门而言,就是要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手,树立“种文化”的理念,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对民间的、群众的文化团体给予支持,激发民间文化创造活力,结出发展繁荣之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编辑:婉儿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