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对教育改革的期盼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5-03-19 10:18
我的家在渭北的一个小乡村,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就在家乡附近的梁山之上。从小到大,每个春节都是在老家过的,一年一年的光景,像流水一样静静地流过。
今年除夕的前一天回到家,母亲已经蒸好了馒头、包子,煮好了肉。面是自己种的麦子磨的,油是自己看着一滴一滴从榨油机上滴下来的,过年的一切准备停当,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家里添置了冰箱、弟弟装修了洗澡间,党的惠民政策好,实行了几千年的农林税取消了,什么村提留款、乡统筹款都不复存在了,现在所有的农产品除了成本都是自己的收入。村里的街道去年修成了水泥路,再也不担心雨雪天的泥泞了。
只是,刚进门时在家门口远远地看着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容、被繁重的农活劳累的弯曲了的腰身,我不由得鼻子一酸,啊!父母老了!不过,这种感觉随即就被他们的唠叨冲淡了。今年的苹果卖了四万元,每斤一块八,早卖了十多天,每斤少卖了一角钱,算下来少卖好几千元。父亲一直唠叨着这事,言语中有自豪、喜悦、自责、后悔。一年的辛苦只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损失了好几千元。其实他们靠着几亩苹果树,满足温饱的钱够了,还有了一些积蓄。村子里要把一块地出租给外地人开办砖厂,和父亲年龄相仿的村民坚决反对,能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现在满意的生活都是这块地给的,他们在这儿劳作了大半辈子,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土地,他们会多么悲伤,他们的根在土地里。
母亲说到了弟弟。弟弟在陕北打工,他的女儿马上就要上学前班了,学校就在镇上,离家只有二里路,听说学费要一千五百元;他们知道学前三年教育不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内,也知道国家实行了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可是,即使这样,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对农村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儿时的伙伴来串门了,他原来为了儿子能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在县城租了房子,让孩子在县城上小学,去年因为实行就近入学政策,被迫回到了老家村子的学校读书。我安慰他们,一切慢慢会好起来的,与就近入学政策相配套的还有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城里的优秀教师会来农村任教的,农村的孩子会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一脸茫然地听着,不时地问几句,城里的教师愿意来吗?我们这儿能留住他们吗?他们在农村教书会和在城里一样尽心尽力吗?他们的家是不是也要迁到农村?城里的学校愿意让一流的教师离开吗?我知道均衡教育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只能耐心地解释。
隔壁的嫂子端来了刚做的蒸碗,去年她女儿中考没上线,去职教中心读书了,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她不希望女儿上职业学校,她唯一的愿望是要女儿上高中、考大学,哪怕是一个三流的大学也好。她告诉我,总觉得孩子没上过高中,没上过大学,只因为自己是个农民。也许孩子上个高中后,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或许心智开化,学习还能有转机,因为生源的下降,高校的扩招还能考上大学。唉,孩子现在连搏一下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样的诉说深深地触动了我。值得欣慰的是,许多高校开始面向职业学校招生了,职教学生的上升通道终于打通了,他们可以去选择。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个多年在基层工作的教师,我情系教育、心系农村。这些年,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国家出台了许多积极的政策,相信随着时间地推移,不断地实践,教育在改变农村面貌中,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婉儿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