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两个村庄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5-03-17 10:59
2015年春节,我从驻村扶贫点汉中勉县的长沟河镇白云寺村回到了川北老家。心里不由暗暗地对比着陕南和川北的这两个普通村庄。这两个村子在气候、饮食、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语言上也颇接近。我常常担心因为说普通话,让村里群众说自己是“假洋鬼子”,而改说四川话。据说,白云寺村很多人的曾祖辈是从四川逃荒而来。
老家的村子离县城20多公里,但可能是处于山沟的缘故,绝大多数农户都没在村子里生活。像我们的社员小组,在我当兵离开时,一共有20多户人家,120多人。现在只剩下2户3个人还住在村子里。其他的有的是像我们这样因为子女当兵、上大学后在城市工作而举家迁走;有的是这些年打工挣钱在县城里买房,而住进了城里;大多数是全家都在异地打工,长期地“漂”在外面。留在村子里的人,是一个五保户和一个老婆婆带着痴傻儿。总之,老家的村子基本上已经人去屋空,就连五六十岁的也在城里去扫马路、当保安。曾经做过村主任的大伯说,农业没搞头,打工能挣钱,挣钱在城里买房子是当前大家最大追求。至于在城里以后怎么过,大家也没想到那么远。因为没人在家,老家村子里也谈不上什么建设。这么多年过去,老家的路还是泥路,天一下雨,车都进不去,以至于我们回家祭祖还得走六七里土路。
勉县的情况则大不一样。我们扶贫的白云寺村,五六十的老人们基本上都在家里,每个社员小组都住有不少人户。每隔一二里,都有炊烟冉冉。我们去走访,老人们给我们讲的是年龄大了,没技术,没文化,出门打工不好打。而据我们观察,是因为白云寺种蘑菇、种核桃、种木耳、养鱼,初步形成了一些产业,在家里挣的钱并不比外头少。村主任董启生告诉我们说,2014年,有的家庭收入达到10万元,有的家庭,两个老人在家挣的钱比两个娃娃在外头打工挣的钱还多。这中间,也有扶贫的功效。近些年来,省广电系统给村里架了两架桥,修通了公路。路通,村里人的思想也随之通了,发展农业产业也有了充足的市场意识:雇个卡车,或者自己骑摩托、开三轮,把农产品卖进县城就会比卖到镇上高出三分之一的钱来。
从老家回来,我们又回到了扶贫的白云寺村。一些年轻人又在整理行囊,准备进城打工。看着他们有些留恋,也有些迷茫的眼神,我止不住想,我们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农村里没有人,或者只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而没有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一句空话,即使派出扶贫干部下乡,也只能是帮一阵。所以,个人也觉得,扶贫工作重要的不是策划某个项目,更不是培训青年农民技能,让他们出门打工挣钱提高家庭收入,达到脱贫目标。而应该营造鼓励部分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致富的政策环境,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硬件”包括公路、用电、用水的“三通”,包括相对集中地建设学校、医院、影院、商铺等公共设施;“软件”包括低息免息贷款,以及扶持科研单位和农民自身改进生产方式,用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落后的耕种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国民待遇,在养老、文化生活等方面能和城市接轨,从而让一些在城市打工的青壮年农民愿回来、能致富、想长住。如果在农村创业就业能达到城市的生活水平,也许,若干年后,我四川老家的那个村子,我们扶贫的白云寺村将又是一番热闹繁荣的景象。
编辑:婉儿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