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相逢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5-03-16 17:01

    我是典型的陕西甘肃人,少小离家、求学工作、娶妻生子一直在古都西安,日积月累积淀发酵的那份乡愁,也只有在春节时喷发而出,于是将妇挈子急匆匆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过境迁,曾经红军长征会师的故乡会宁,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变,给了我太多温暖的相遇,久违的相逢,也夹杂着一丝苦涩的沉思。

  相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图画。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静谧的村庄显得一片生机,山树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递着初春的信息。“吆嗬嗬--”,我情不自禁的纵情一喊,“扑棱棱”惊动一群山鸡飞起,落在不远处驻足观望,绚丽的羽毛,悠闲的神态,众多的数量,使我心动不已。这幅美丽画面的重现,述说着家乡人发展与保护的茫然与惊醒,凝结着家乡人退耕还林还草的艰辛与努力。回想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乡亲们虽然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但因过度开发,植被破坏,动物和鸟类失去了生存的天堂;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种再多的地,流再多的汗,也不一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十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不仅让农民得到了国家给予的补贴和经济林所带来的实惠,而且使昔日的黄土山峁再次披上了绿装。听家人说,近几年野兔、野鸽、松鼠、黄鼠狼等动物逐年增多,不知道名字的鸟类也多了起来,整个山村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

  相逢是伙伴们分享丰收喜悦的开怀畅笑。两个发小,一个叫狗娃,一个叫黑牛。狗娃老实本分,长得像鲁迅笔下的“闰土”,家里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每次回家我都要表达一下心意。今年遇到他,大老远笑着迎上来,晃着手上的褡褡,神秘地让我猜褡褡里装着的东西。我定睛一看,这不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紫苜蓿花么?他说,这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当饭吃的苜蓿了。家乡的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足,生长的紫花苜蓿富含纯蛋白质、铁、胡萝卜素、苜蓿皂苷、维生素B、C等多种营养素,被称为“植物之父”、“生命之草”,促进人体排水、降胆固醇、平衡体内酸碱度等多种保健营养功效,已经研发的紫花苜蓿茶等受到很多人的青睐。狗娃经过土地流转了20亩土地,种植的紫花蓿全部供给会宁县农业产业科技园区生产紫苜蓿茶。过去人吃马嚼的紫花苜蓿,如今成了农民赚钱的宝贝,狗娃今年仅苜蓿种植一项纯收入6万多。腰包鼓了,生活好了,人也精神了,弯着的腰也直了。粗壮黝黑的黑牛,个头从小高出我很多,长得像一座黑铁塔。由于其父亲长期生病卧床,小学未毕业的黑牛就辍学回家,长年的劳动,练就了一身蛮力,粗大的双手,能把直径2厘米的粗钢筋掰直,200多斤重物可以轻松提起。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自豪地说:“哥,这些年我在外地一家机械加工厂打工,去年挣了10万左右,盖上了楼房,又买了小轿车。没想到买车时政府还补助咱1万多。我想再打几年工,好好挣些钱,争取回家乡开一个机械加工厂,到时候你可要回来给咱剪个彩啊”。摸着被黑牛握得生疼的手,看着他俩洋溢着自信的笑脸,我的心底也涌动着一股幸福的暖流。

  相逢是村里村外文化乡愁的融合碰撞。这些年家乡物质丰富了,生活富裕了,家乡人也逐渐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了,年味比以前浓了。今年我童心大发当了一次“孩子头”,领着一帮孩子写春联、接财神、烧香祭祖、磕头拜年,给孩子讲一些年俗年节的来历,灌输一些传统文化。没想到孩子们对春节一些习俗看法不一。天津回来的小孩说:“在天津过年,我爸领着我朝着家乡的方向烧点纸钱,就可以了。不像在老家,还要到坟上磕头烧纸,每顿饭前先还要供奉祖先,真啰嗦!”。上海回来的小孩说:“在上海过年,贴的春联、福字等都是银行印好的,不像老家还得自己现编现写,真麻烦!”。从北京回来的小孩子说:“在北京过年不让放炮,这次回老家,可把炮给放美了,还是老家好!”。从广东回来的小孩说:“我们在广东拜年说几句祝福的话,大人就发压岁钱,红包里全是100元的啦。回老家拜年还要磕头,才发个10元,20元,连个50元的都没有啦,真抠门!”。听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心里不仅一沉,竟不知如何与孩子们沟通解释。

  站在家乡的村口,如黛的那山那树依然亲切凝望着我,田野间已有了人们勤劳的身影,一幅人勤春早的美妙景色。但孩子们稚嫩的眼神,童言无忌的议论,引得我的思绪犹如远山的白云飘来飘去。我在想,为了生计,我们背井离乡,在城市中扎堆打拼,拼出了许多物质的东西,但心中最柔软的那块文化乡愁和精神需求,我们又将它拼到哪儿了?

编辑:婉儿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