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黄土垒成“金蛋蛋”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5-03-13 11:12

    光景驰西流,人勤春来早。大年初三,初春温煦的暖日曜跃在蓝天白云之间,故乡蒲城大地一派生机盎然……

  佳节思亲。中午,我们前往妻子的三爸家拜年。沿渭清路驱车南行二十里,就到了党睦镇水南村。笔直的水泥路面、整洁的村容村貌、朱漆的门楣、喜庆的春联、小广场健身器材旁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动静交融,风光无限,村庄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刚踏进三爸家门,堂哥刘向军就闻声出来迎客。他宽额方脸,浓眉大眼,目光如烁,再加上一身笔挺的西装,好一个干练的小伙子!我不仅点赞,这哪里像农民,丝毫不逊于城里的青年才俊。果不其然,谈话中了解到,他们夫妻两人都是大学毕业,先后在西安胡家庙、渭南二马路做生意。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决定返乡创业。现在经营着几亩果园,一个养羊场,最多时养羊达上百只。近几年开始种植红薯,去年承包土地12亩,今年扩大规模,目前已承包土地38亩。

  “你们种红薯的成本收益咋样?”我关切地问道。

  向军胸有成竹地说:“种红薯为一年一茬,4月栽苗,10月成熟出土。经过几年摸索,种红薯的成本收益账我已算得很清。”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每亩的核算成本达2715元,其中最大的支出为人工费1000元,主要用于栽苗、打药、割蔓、挖收、储存;每亩土地流转价500元;按每亩种植红薯苗3000株、每株一毛钱计算,每亩需购苗款300元;还有化肥400元,农药150元,拖拉机机耕费180元,地膜50元,节水灌溉(井水)120元,电费15元。”向军媳妇补充说,不同年份成本有浮动,但变化不大。比如,去年雨水多、地泥泞、红薯难挖,就比前年多花了2000元人工费。

  “拿收入来说,每亩红薯产量为5000——10000斤,以平均7000斤产量计算,如10月成熟出土,在田间地头卖的话,每斤五毛,每亩收益仅800元。”向军接着说,这样的收益太低,不划算。两口子琢磨再三,运用以往经商经验,摸索出了“反季节”销售法:即在每年10月成熟时挖出红薯,再深埋在事先挖好的大坑中,待春节前又运到西安市场批发卖售,每斤1.2元,扣除运费七分钱和人工踏杂,每斤可净挣1元钱。七千元收入刨除成本,每亩可赚4275元。

  “这还不算最大的效益。如果制成礼品红薯,每盒装10斤,彩印礼盒,采取店商方式经营的话,那收入还会翻番。”“当然还有网商订购,采取一村一品的终端销售模式,收入会更高。”向军快言快语。

  这真是黄土里垒出金蛋蛋!我算是开了眼界。同样的红薯、四种不同的营销方式,收益却有天壤之别。“反季节”销售法让土地流转收益倍增,支撑他们进城。他们的小日子越过越滋润,买了一辆轻卡、一辆捷达小车,在渭南市区购买了房,把孩子送到城市接受教育。这两口子的经营头脑和殷实生活让人羡慕不已,着实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那么你们承包的土地是咋流转的?”我问道。

  “全是村里自流。我们承包了一些集体土地、本组一些外出务工农民的地,此外还托人做中介,在邻组流转了几十亩承包地。”向军说。

  “给不给中介费?有没有合同?”我打破沙锅问到底。向军有些难为情,不好意思说。“多少象征性给点,每亩20元,算是人家的辛苦钱。”他媳妇接过话茬说。“乡亲邻舍的,不用签合同,全是口头协议,大家都很守信。”

  “国家政策补贴能否发到你们这些大户手里?”我继续追问。向军说,那当然不会。虽然政府要求“谁种粮补贴谁”,但实际是政策补贴直接给农户,他们则分文不取。

  正说之间,向军媳妇已摆上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大家兴致勃勃,边吃边聊。看着亲戚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的眼前蓦然浮现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诗意景象。

  依依惜别时,我深深地祝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期盼土地流转这场深刻的农业变革,在农村风生水起,带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责任编辑:婉儿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