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和群众的心贴得再紧些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5-03-13 11:07

    羊年春节在孩子们焦急期盼中来到的时候,老家洋县的柳树已齐刷刷地吐出了新芽,家家户户在祥和喜庆的日子里团团圆圆、痛痛快快地过年。

  走亲戚、拉家常,是过年时的传统习俗。平日里见面少,我趁过年机会和老家亲朋好友们见见聊聊,还特意看望了邻居老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文斌、库区移民搬迁户张宝红、复员待业的表弟、养猪专业户雍宝国等几位“穷亲戚”。

  言谈间,洋溢的都是笑容。最近这几年,大伙在党的好政策下,都铆足了劲勤劳致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特别是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实施,使他们生活得更有底气。在分享收获喜悦的同时,我这些“穷亲戚”也诉说了一些难肠事,正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邻居老陈的头是偏的,全村老少提起“偏头”都知道是他。老陈没有子女,和老伴相依为命,我清楚地记得三年前他们一直住在公路边两间低洼的胡基房里,每逢下雨水就会顺着马路流进房里,日子过得提心吊胆。自从享受移民搬迁政策盖了三间新房后,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可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和老陈境遇相同的张文斌老人快80岁了,老两口住了一间房,前半间是灶房,后半间是卧室,各种家什挤得满满当当。好在2011年他的“洋县蓑衣编织技艺”被评为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的他每年有了几千元的补贴,日子总算熬得过去。老人在连声感谢党和政府对他帮助的时候,还是流露出了生活的艰辛。

  家住在洋县黄家营镇蔡坝村的张宝红,属黄金峡库区的移民搬迁对象。他说,作为水源地的村民虽感情上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都还是支持省上的引汉济渭工程,只是移民搬迁喊了多年,可他们对搬到什么地方以及补偿、过渡等政策不太清楚,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消息,心里没底。

    30多岁的表弟从部队三级士官复员,去年在民政部门报到后,一直在等待安置,他打心底里期盼着能有一个理想的工作。

  为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几年前雍宝国毅然回乡租地建圈舍养起了猪,多年来养殖效益总体不错,可去年由于生猪及猪肉产品产能相对过剩,收购价格持续走低,又加上饲料涨价,每头猪差不多有50—150元的亏损。猪价低位震荡,像他这样既不灵通信息,又得不到扶持的中小养殖户已进入深度亏损阶段,面临着是继续坚持还是退出的两难选择。

  他们这些问题,虽是扶贫、移民搬迁、退役士兵安置和农民工创业等方面的个例,但却带有普遍性。近年来基层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还存在政策宣传和落实不到位,服务能力不强等一些共性问题。和大伙交流中不难看出,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政策,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与支持。同时,“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最担心的是政策走在路上,服务挂在嘴上,由于“末梢”堵塞,实惠迟迟不能落到自己身上。 “地基坚固,大厦稳固。”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各项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和落实者。夯实基层基础,既是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前提,也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这对于加快建设“三个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当前要在搞好顶层设计形成整体合力的同时,以村“两委”换届选举和镇村综合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真推进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和村“两委”坐班制度,零距离宣传各项政策并不折不扣予以落实,真正做到和群众的心贴得再紧些,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辞旧迎新的羊年春节里,大伙对新一年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基层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

责任编辑:婉儿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