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家村民的期盼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拆迁改造工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4-03-03 10:27
我的老家在浐灞沿岸的一个农村,随着西安城市的扩展,老家的村庄于2010年实施了整村拆迁。今年,是乡亲们在外度过的第四个春节,刚拿到拆迁款时的喧嚣与兴奋已逐渐淡化,村民表达更多的是对几年前拆迁和如今失去土地的无奈和担忧。乡亲们的诉求代表了失地农民的期盼,也凸显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拆迁改造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村民的期盼
一盼安置补偿不缩水,长远生计能保障。拆迁时村民都得到了一些补偿款,虽然过渡期有些长,但租房补贴也涨了且基本能兑现,目前大家都有点钱,大多数人的生活也过得不错,但用乡亲的话说叫做“死水怕勺舀”,大家思虑更多的是何时能如愿安置回迁,长远的生计能否得到保障。二盼规划项目早实施,耕地良田不荒芜。原来大片的猕猴桃地、葡萄地、菜地和麦田,如今已变成了已征用或未征用的储备地,眼看着圈起和未圈起的昔日良田中一人多高的荒草,一些爱地种地的村民深感惋惜。三盼拆迁补偿更公平,拆建现象能控制。经历了几年前“为了拆而建房”的拆建活动,面对周边传言将要拆迁的村庄中大量加盖、装修的密不透光的宅院,部分村民发出了“不是我想建,为了拆迁不吃亏,借钱受紧也得建”的讨论和感慨。
二、对拆迁改造问题的反思
老家村庄拆迁安置和土地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西安市和其他城市的开发区、城中村和城郊农村拆迁过程中不断出现,并呈现出漫延之势。一是不能按期回迁安置的情况较为普遍。以老家村庄为例,拆迁协议只有村民签字交拆迁办,拆迁方、监管方都未签字,至今村民也未拿到应交村民保管的拆迁安置协议文本,安置期限多次延长,导致拆迁安置公信力降低和成本的增加。问题的成因主要是急于完成拆迁任务,没有严格执行拆迁安置的相关法规;未能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拆迁安置方案不完善,安置小区建设计划实施较慢。二是土地弃荒浪费严重。在国家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审批,未建地限期收回的政策背景下,土地财政、以地招商的需要,各地都出现了不少由市县或开发区土地储备中心管理的储备土地,由于对这部分土地的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出现了储备地在数年内,既没有成为建设用地,也没有被耕作利用的问题。三是“拆建房”浪费问题突出。建房本应该是为了居住,“为了拆迁安置补偿而建房”现象的出现,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给假冒伪劣商品和不法投机者提供了市场,酿成了多起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损害了国家、集体和村民自身的利益。“拆建房”问题出现的根本成因在于拆迁安置政策执行的偏差和公平性的缺失。拆迁政策规定,对违章建筑、抢建、临建等建筑不予补偿,但由于这类建筑在拆迁中普遍存在,具体认定时,政策往往难以执行,拆迁宣传时说“不让老实人吃亏”,而计算补偿额度时对未违建的老实人或弱势群体没有相应的补差政策,最终老实人得到的补偿和违建多的人相差悬殊,形成了“投机者违建得实惠,老实人守法吃亏活该”的错误导向。
三、几点启示
一段时期以来,各级各类开发区、城中村和城郊农村拆迁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常态,在深化改革、经济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并重的新形势下,有必要深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拆迁改造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妥善解决。一是调整思路,注重巩固提高。以摸清现状和发展需求为前提,调整大拆大建、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促进收入分配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等措施,少铺摊子,多在配套完善和巩固提高上下功夫,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理性选择。二是落实责任,做好在建项目规划的修订和实施工作。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回迁安置责任,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保证按期实现回迁安置目标;将安置房建设的进度、质量,村民长远生计是否规划落实到位、群众的满意度等列入拆迁项目所在地政府年度责任考核内容,并与用地审批和拆迁计划挂钩,已拆迁村安置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所在区域不得再实施新的拆迁计划,防止拆迁安置方案不能按时落实到位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切实做好储备土地的监管和开发利用工作。一方面,严格控制储备土地的规模和储备期限;另一方面,采取引进农业开发公司等方式,对尚未成为建设用地的储备地进行临时性耕作利用,减少过渡期内的良田荒芜现象。同时,不断完善宅基地和房屋拆迁补偿的政策。明确合法宅基地、合法建筑等的认定标准;做细测量评估工作,主要依据户数和人数及合法宅基地面积确定补偿标准,确立正确的政策导向,保证补偿安置公平公正;加大执法力度,遏制新建扩建装修“拆建房”等投机行为。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