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 乡情 乡愁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4-03-03 10:26
也许是长期在外工作的缘故,春节回家,总感觉家乡变化很大,有可喜的地方,也有失落,经常让我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景象。
物质丰富了 年味淡了
如今,不论是原先城市的边缘地带—城中村,还是远离宝鸡市区的村镇,都进行了统一规划,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门前制式的水泥路直通主干公路,成行的路灯,专门的娱乐休闲场所,俨然一个自然社区。许多门前停着私家车,有的还不止一辆,生活条件和以前有了天上地下的差别。然而,在家住的几天,总感到有些失落。眼前看到和听到的一些人和事,总觉得还缺少着什么,整个春节期间,村里除了自乐班有时吼一吼秦腔外,大多是喝酒、打麻将的声音。就连走亲戚串门子也成了一种程序,往往是开车一天走几家,放下东西,说两句话就走。儿时,临近年关,扫房子,备美食,贴对联,放鞭炮,空气中飘溢着各种美味香气,锣鼓声此起彼伏。整个春节,走亲会友,大人们喝茶、抽烟、聊天、拉家常,小孩子穿新衣、吃糖果、嗑爪子、放鞭炮……。十五前后还有社火、秧歌、高跷表演和灯会,到处是开心的嬉闹声和时不时的鞭炮声。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现在,那个千百年来承栖居着乡愁、熟悉的家园,正日渐模糊,很想念小时候“过年”。
城镇化启动了 以人为本还有空间
宝鸡市金河镇是前两年宝鸡行政区域调整时从宝鸡县(现陈仓区)划入宝鸡市的乡镇,也是近两年撤乡建镇和城镇化建设的乡镇之一。今年,到那里走亲访友时,看见镇政府周围有两片大的施工现场,一片是西边十几亩的麦田,全部推平了;一片是南边的拆迁区,除了零星几栋房屋仍在“坚守”外,其余地方一片狼籍。听朋友说,镇政府西边麦田是规划建设用地,包括住宅楼、休闲区及幼儿园等生活保障区;南边拆迁区是队上一些干部为出政绩,自己搞的,想造成事实,要些项目。还听说,有一家前年花了十几万才把家里装修好,春节前队上想多给三千元装修钱拆房,没谈成;拆了房的住户,自己得找住处。现在闹得上下都有些怨气。谈到产业升级改造,群众都说,现在坡地多、平地少,没听说上边招来了哪个企业、引进了多少资金,个人也没有打算搞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之类。村镇如何发展和建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果为城镇化而城镇化、甚至夹杂个人的“私货”,不仅和中央精神相背离,而且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可能过一段时间,上了楼的一部分人又回到“老屋”里去。
国家补贴多了 群众议论也多了
这几年,国家实施多项惠农补贴,推行村民自治,本该和联产承包一样,激发基层的自主活力。但总觉得普通群众没什么动力,倒是城中村和靠近宝(鸡)平(凉)公路的村争当“领导”的人多了。群众议论比较多的是:一些吃低保的人“张狂”地很,吃着低保打着麻将;开着门店,住着几处院子;去年吃低保,今年没吃就上访;有的地方吃低保搞“轮流坐庄”。在群众路街办八里四组,一些群众反映,种地交税时,四组交着砂轮厂(一个村办企业)的土地农业税,现在不交了,祖宗留下的十几亩土地也让上面收走了。在金陵河边一处倒垃圾的沟边,一位群众讲,人家上边有人,承包上一条沟,既能收倒垃圾的钱,又能套取国家复耕的补贴。谈到当地的村镇干部,很多群众都有话讲,一旦说到哪个干部得癌症了、哪个干部子女不孝顺了,普遍都说是“报应”。通过交谈,看得出基层群众很拥护国家的这些好政策,就是希望能有一个实心为老百姓办事的人领着干,希望执行政策过程中能够公平些,“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能解决好。
责任编辑:殷誉玮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