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四叔的葬礼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4-03-03 10:19

  新年刚过,噩耗传来,50多岁的四叔被癌症折磨了大半年,终是无力回天。我是长侄,父亲几番电话催促,嘱咐我务必及时赶回老家,送四叔最后一程。

  四叔是韩城市阳山庄村一个地道的农民。近年来村上经济发展,他家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在城里有了新房,买了小轿车,村里的房子也都进行了装修,日子好了,但绝症却不期而来。

  韩城有句古话“差事门户比粮紧”,意思是说,政府的公事、家族亲朋家的大事比吃饭更为重要。岁末单位工作正忙,入殓前也未能回去,我赶紧将手头公务妥善安排后请假,坐了二百公里的长途大巴,终于在送葬前一夜赶回了村里。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对农村的传统习俗已非常陌生。按照渭北的习俗,当晚要举行“三献礼”。“三献礼”由一位村里的长者主持,在响子班的乐声中,我与堂弟堂妹们在“跪,叩首,叩首,三叩首,起。 跪,叩首,叩首,六叩首,起。 跪,叩首,叩首,九叩首,起”的指挥声中完成了行礼、献祭。

  葬礼前的准备工作也不像过去一样忙碌,现在村上有专门治丧的民间组织来联系响子、打墓、餐饮的事务,从事这个服务的也都慢慢具备了公司的特征。天很冷,院子里,响子班在表演,唱了几段秦腔,吹了几首唢呐曲,还有一个打扮成女子模样的男子唱了几首流行歌曲,演得认真,听众却只有几人。来帮忙的一位老人说,现在大家都住城里了,村里的房子,大多是老人们居住,村里人到选矿厂上班时歇歇,冬天天冷,村里人就更少了。 

  守灵一夜。次日一早,住在城里的老少乡亲都回村来了,村子里霎时间热闹了许多。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在这里生老病死,所以自然形成了互相帮忙的传统。村里多年也形成了惯例,村里人家的红白事,村长都会到家里来,一般帮忙招呼着礼房,一来和村民间加深了感情,二来也就对村民家庭基本情况有了掌握。我的第一件任务就是“迎门户”。堂弟的舅家、妻家、堂妹的女婿、我们姑家等等,都是尊贵的亲戚,我需要在巷子里一一跪迎。起灵时,按照习俗,我提着装满纸钱和供品的篮子,扛着招魂幡,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沿途抛洒纸钱。灵车在后面缓缓开行。使用灵车是父亲和村长事先商量后决定的,也算是在阳山庄村开了一个先河。村里过去都是依靠年轻后生抬灵。灵车虽然置办了好几年,大家觉得还是抬灵更为隆重,一直没有人用。父亲说,一定支持村上的工作,现在都城镇化了,年轻人慢慢都成了城里人,苦也没有那么重了。国家现在也在进行改革攻坚,咱们的老传统也要顺应社会发展,可以从我们家开始改改。一路唢呐,戚戚婉婉,走走停停。

  车到墓地,很多年轻人已经在那里等候帮忙卸棺。村上以前的墓地没有规划,自然地在山脚下形成。因为村里发展选矿厂、水泥厂,一些村民的祖坟和我爷爷奶奶的坟一样先是迁到了自留地,统一规划墓地后,又迁了过去。棺木放入墓室后,大家将砖头和墓门石递给墓道里的两个小伙子完成封墓。最后的封土填埋也不再是人工,而是铲车,几铲子便垒砌起一座新坟,叔叔从此与世相隔。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当中,传统的农村也在这一进程中悄然变化。村里的房子变漂亮了,和传统关中民居不一样了,巷道也硬化了,变整洁了,墓地也有了统一规划,土地也已被开发,村上有了公司,村民成了上班族,服务也越来越专业化、公司化。对于一些移风易俗,慢慢也开始接受了。农村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改变也同时意味着一些传统文化的消亡,传统的“房子半边盖”不见了,四合院也少了,这些葬俗也或将渐行渐远,村民间这种互相帮助的传统也终将被市场化取代。这一切,需要记忆,也需要做好传承。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