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农民养猪少了,为啥肉价还在跌?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4-02-25 09:25

  又是一年春节到,带着满满的祝福,怀着兴奋的心情,回到了老家—西乡四季河村最北的山凹里。那里春天百花盛开,夏季翠绿四野,秋季果实累累,冬天暖阳高照,环境优美,物产丰盛,尤以水稻质优量多。曾几何时,家家户户都以粗杂粮混合着山野里的各种绿叶植物,饲养着满圈的肥猪、满院的土鸡,年节里,每户都宰猪杀鸡,经过柏树叶熏就的腊肉,挂满竹杆,香气四溢,到了饭桌,细细品味,那肉味油而不腻,熟而不烂,甚有嚼头。

  这次到哥哥家,吃的猪肉和鸡肉还是那年那味,唯一不同的是宽宽敞敞的猪圈变得空空如也,感到不解,后与侄儿和乡里乡亲交谈,才知道这个村一个弯道90多户人,每年从六、七月份喂年猪自食的有70多户人,占78%,年关一到年猪一杀,年后猪圈有猪的不到10户,仅占10%。细细攀谈,原因有几:一是养猪不赚钱,比如今年春节,腊月二十八九猪肉才卖19元/公斤,较月初降了4元/公斤,毛猪收购价年前竟然跌到了不足12元/公斤;年后到了初六,居然个体肉店没有一家开业的,过年肉价都起不来,平时就别提了。二是养猪成本高,现在主粮种的少,粗杂粮、蔬菜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当下,反到成了值钱货,哪舍得喂猪,就是喂了,成本也高不划算。三是如今社会劳动力价格猛涨,城镇居民家庭赃、苦、累的活都是出钱打理,这使乡村里的男女劳动力都涌往县城集镇,挣大钱捞现块,比如烫只鸡,收拾个猪脚就得6元钱,一个女工随随便便每天都挣八十元,而养个猪需要四个月,扣掉饲料落不到上千元,每天平均不到10元,哪个还想养猪?

  但即使这样,市场生猪价格依然较低,有些不理解,众说都是规模化养殖搞的太多了,对此我有疑问,回家后翻看了相关调查资料,分析有四个原因:第一,今年肉价低从资料看比较正常,如2011年猪肉价格比上年上涨达51.9%,不正常的高,2012年则比2011年回落5.7%,2013年则与2012年基本持平,下降0.2%。而2013年城镇居民消费量不仅不减反而上升,但市场供需感觉寒气袭人,应是反对“浪费、奢侈”的规定起了作用,食堂、宾馆消耗量下降很大,加重了肉价下降的势头。第二,规模化养殖量确实很大,单是一个西乡县年提供育肥猪近80万头,规模户养殖平均都在900头左右,按散户4头/户算,顶以往一个村的养殖量。第三,规模化养殖疫情防的紧,所以生产很平稳,西乡连续几年都没出现大的疫情,为市场供应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今年年货市场看,以往腊月间稀缺的猪下水、头、脚等今年量大货足没有断货涨价现象。第四,西乡县是生猪养殖大县,生猪养殖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属于生猪调出大县,可是今年外地行情都不好,外销量下降较多。从规模户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待育肥猪饲养量今年前两个月与上年差不多,户均在870头左右,但出售只有565头,是上年同期885头的64%,少的这部分就是县外收购锐减造成的。

  在规模养殖户占据了生猪生产的主流后,其以机械化操作、流水线管理、添加剂速养、以量多取胜的方式,立足于市场,从而迫使散养户退出,左右了市场价格。毋庸置疑,这些规模化养殖,丰富了消费者餐桌,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乡容乡貌!但是那规模养殖出的猪肉、肉鸡,确实不再有那正宗的味道,难免让人长吁短叹。

  由此又生纠结,大家都在追求现代化,但那传统的地道的东西又该如何保留,如果保留传统的农耕方式,落后的农村又能如何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良言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