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豆皮包子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4-02-19 10:12

  过年最高兴的其实是七十六岁的母亲。母亲生育了8个子女,养活了三男三女。以羸弱之身和父亲种几亩薄地供养6个子女上学成家后,又东颠西跑照看6个孙辈到上学年龄。如今,我们原以为永远也不会老的父母亲,父亲兀自去了,母亲佝偻着身子大多数时候一个人独居在偌大的空屋子里。因一个人的饭实在不好做,便常常自己蒸一顿包子凑合着吃上好几天。18个子孙星散各地,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据说都很忙,只有每年大年初二,常年空荡荡的屋子里才挤满了节日的喧闹。这一天,是她一年的期盼。之后,又是年复一年漫长的等待。

  过年再怎么说也绕不过一个“吃”字,所谓“胃知乡愁”。到年关,胃会提醒你,该回家了。吃就是最浓的年味,最重的年气。

  小时候普遍都很穷,从年头盼到年尾,过年了才能放开肚皮吃几天饱饭。我们一帮小孩子的顺口溜是“今儿个盼,明儿个盼,盼到初一拉哨面”,这个拉字是极言哨子面的柔韧细长,只有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才有可能吃到。伴着臊子面的,是一年到头难得一见的包子。尤其是肉包子,只有家境好些的人家才蒸一些。最好吃的是在柴火灶里烤得焦黄的肉包子,烤的肥油外溢,一咬满口香。豆芽菜则是少菜时代过年必备的当家菜。不仅如此,“豆芽菜,拄拐拐,我到泾阳做买卖”,说明了豆芽菜还伴随着走遍天涯的脚步。

  母亲在守候中等待。将近年关的时候,必做的准备之一是泡豆芽,等豆芽刚长到能吃的时候,儿孙们就候鸟一般地飞回来了。泡豆芽是一个技术活,过去用瓦盆泡,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了,用不透气的搪瓷盆或塑料盆基本泡不出来,母亲也是琢磨好几年才成功。

  母亲搬一大盆黑豆芽一个个剥豆皮,几个小孙子围拢着,问:“奶奶在干什么?”母亲说:“剥掉豆皮,豆芽菜就更爽口好吃了,就像剥掉花生米上的红衣一样。”这时,来拜年的六姨说:“困难时期,想吃豆皮都吃不到,我们农村人口粗,现在吃豆芽菜也是连皮吃,不像你们城里人口细,剥了豆皮才咽得下。”母亲接着说:“过去没人吃的东西,象豆渣、醋渣、鸡头、鸡爪如今都成了宝贝,只是这豆皮还没听说有人专门吃。”上大学的侄子说:“我看到网上说习仲勋在洛阳拖拉机厂下放劳动时就曾拣起邻居家剥下的豆皮吃。”上高中的外甥女说:“我看到哪本书上说,凡是不好吃、适口性比较差的东西,都是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比较高的。”……几个孙辈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相互看看,齐声说:“奶奶,我们想要吃豆皮。”母亲开心地笑起来:“老婆子好多年也不吃这东西了,若不是我的好孙儿们提醒,我也成忘本之人了。好,奶奶今儿个给你们露一手。豆皮还是豆皮,咱来个粗细搭配,粗粮细做,包一回豆皮青椒肉包子。”

  年迈的、可怜的母亲的思绪又不由自主地回到她过去盼着吃、现在吃怕了的包子上。

  这人人都终将直面的孤寂落寞的晚年哟!

  喧闹中我无语。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岐山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