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乡的“三变一快”说到“三新一美”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4-02-19 10:07
由于长年在部队工作,今年春节是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满心欢喜地带着爱人和女儿,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武功县苏坊镇。七天时间里,我走亲访友、串门拜年,尽情呼吸家乡的空气,享受家乡的年味。看到拔地而起的座座楼房、宽广的休闲广场、硬化的水泥路面、齐全的健身设施、崭新的电器、面带微笑的乡亲,我深深感受到家乡的“三变一快”,即:家乡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来的脏乱差到现在的整洁、干净、漂亮,家家修建二层小洋楼,街道绿化成片,家中有排污暗道,村旁的学校校舍全部重新建设,家家基本都有了电视机、冰箱、空调,三成的家庭还购置了小汽车,用沼气或天然气做饭,政府为每户配备了垃圾桶,街道有专人清扫;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三成人口从事大蒜和蔬菜种植,将近七成的人口已不单纯从事原始的农业耕种,而转向货物运输、小商品经营和外出务工,镇上成立了蔬菜种植业、物流运输业等七个专业经营合作社,家庭年收入最低也在5-7万元,最高在60多万元以上,村里没有贫困户,3名五保户在镇里集中供养;乡亲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党的富民政策,感受实惠的是社保惠民,谋划最多的是来年的扩大发展,祝贺最多的是村里出了全县高考状元,邻里关系和谐了,村里打架斗殴的的现象消失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随着通村公路的建成,镇村和市、县公路网进行了链接,15分钟可以到杨凌、1小时就可以到西安、宝鸡等大中型城市。人人有活干、个个有事做,那种奔着全面小康的劲头十足。
节日里,有幸见到担任镇书记和村主任的两位堂哥,结合我的观察,与他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三新一美”的思路。一是镇村建设,特别是新农村社区建设要创新发展、高起点谋划,不要简单地“小村并大村”,也不要单纯的“平房换楼房”,更不要把农村都建成城市。而是要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凸显田园风光,打造特色街道和社区。把原来的街道建成商业一条街,把原来的集市转变成综合农贸市场,对原来的村子和新建社区配套完善水、电、路、暖、通讯、排污、绿化、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让群众住得舒适满意。镇街规划建设中,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与杨凌农业高新区联系,坚持新型农村社区与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园区共建,强化社区经济作物的产业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镇街村发展中,要解决乡亲们重新就业和增收问题,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结合老镇街道的实际,规划好蔬菜产业园区,吸收渭北旱原果业发展丰盛的成果,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或服务业园区。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逐步变成职业农民或一定规模的农场经营者;愿意从事二三产业的,可以就近就业创业,根据中央的政策,可以将原承包土地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促进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三要切实增强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激发年经人的创业热情。针对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富余人员休闲时间多、老年人精神需求差、麻将馆多的实际,要及时利用政策,筹集资金,建好镇村文化站和百姓书屋,扩大对镇上高中和小学的投入,加强娱乐设施的检查和整顿,防止黄赌毒等危害下一代。四是在加快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美化周边环境,在街道两侧建立文化宣传栏和品牌宣传栏,大力宣传富民惠民政策。分阶段改造农村厕所随意乱建、柴草乱堆放、车辆乱停放等现象,在通往镇街的道路两旁绿化植树,在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经营门店提高卫生防疫水平。
春节假日归来,我期待着家乡新的变化。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岐山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