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让惠民政策真正惠民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4-02-17 14:44

  每年春节,我都要回陕北老家过年,探一探年迈的父母,闻一闻乡土的气息。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中午,我匆匆赶赴机场,踏上了回乡的旅程。回到家乡,已近黄昏,正好赶上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家乡饭、唠着家常话、就着米酒、看着春晚,其乐融融!依照乡俗,初一不出门,初二才开始陆续走动。由于居住分散,前来串门的人很少,而且大都是本家本户的,闲聊间了解了几件关乎惠民政策的事情,大致有三件:

  第一件是粮食直补。粮食直补是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粮农利益、增加粮农收入而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多年来普受农民欢迎、受益很大。但他们告诉我,按耕地面积每亩补助资金不太切合陕北的实际,也不利于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实际情况是种地的领补助,不种地的也领补助。这几年种地的农民少了,大部分农民都外出打工,因为打工挣钱比种地挣钱来得快也来得多,没人愿意种地,导致大量耕地被荒废,但粮食直补资金还能照领。陕北不同于关中,耕地分散,如果都种地,按亩补助是合理的。他们建议按粮食补助,也就是补给粮站,收购粮食时,直接补给粮农。这样既保证了国家收购,也保护了粮农利益,同时也调动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

  第二件是农村低保。农村低保是国家为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而实施的一项政策。凡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困难群众都可申请享受低保。享受低保要具备规定的条件,同时也规定了申报、民主评议、入户核实收入、张榜公示、审批等程序。但在陕北居住分散的农村实施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评议怎么评议、收入怎么核实、公示怎么公示、审批怎么审批都是个问题,实际执行中也没有这样做,往往先保证村里特别困难的几个家户,剩余的评不下去就轮流享受。听说有的村因为没法平衡只能搞平均分配,本该享受的人没能全部享受,不该享受的人却享受了一部分。其实谁家穷谁家富谁家有个七灾八难的大家都知道。他们建议享受低保不要搞得那么复杂,由村民小组召集村民评议提出,经村委会汇总后报乡镇政府,民政专干牵头组织入户核查,有多少算多少,不受名额和指标的限制,一年一定。同时将结余的低保资金用在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或医疗救助上。

  第三件是农村文化。吃饱了穿暖了就想乐和。现在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对精神的需求也就大了。扭秧歌是陕北农村经久不衰的一种文化,春节期间尤为盛行,乐此不疲,年味十足。这几年省文化厅配送的村级文化器材很受欢迎,尤其是锣鼓、乐器、音响及秧歌服装,陕北农民爱不释手。年年过年期间村里都排练秧歌,群众踊跃参加,今年还出现了因为人数太多减人减不下去而流泪的现象,让人啼笑皆非!初一刚过,锣鼓一响,队员齐聚,秧歌队就走村串户,开始拜年,富裕的家户总会拿出辛苦费或烟酒款待,锣鼓声、欢笑声响彻山村。同时,秧歌队还上到县城,走街串巷,宾馆、酒店、店铺、园区、广场等,无不留下他们的身影。既增加了队员的收入,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他们反映,省上配送的文化器材美中不足的是音响太小、服装款式过时,希望以后再采购时予以考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虽说惠民政策涉面颇广,但说到底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既要贯彻执行,又要切合实际。如何让惠民政策更好地惠及基层、惠及群众,是检验农村工作的一把标尺。要时刻把农村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做深做细,同时顺应农村不断变化的情况,适时地完善或调整政策,使农民群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公公正正地享受到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