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我们矿也有了生态园

来源: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4-02-17 13:53

  和很多县城一样,我们这里过年时的家庭聚餐越来越喜欢在饭店举行,一方面经济条件好了,另一方面让辛劳的主妇们真正歇一歇。今年最火爆,大家议论最多的饭店就是我们晋中灵石煤矿的生态园。仔细回味不禁想笑,煤黑子怎么还搞起了生态园。于是缠着多年在煤矿工作的父亲一定要去看一看。

  年初五,全家人没事,开车一溜烟去了离县城五公里远的生态园。到了门口的停车场,发现人还不少,生意不错嘛。父亲的老同事韩叔叔早就在门口等上了,他以前是我们矿的老工人,现在在这里上班。跟着韩叔叔边走边聊,把生态园的情况大概了解了一下。原来人家正式的名字是农业科技观光园,因为主要以生态产业为主,所以人们删繁就简叫生态园。现在主要有四个连体温室,同时也就分成了4个功能区,分别是住宿、餐饮、观光和高新技术展示区,温室里种了各色花卉水果和无土蔬菜,甚至有南方的香蕉、火龙果。在这北方万物萧条的冬季,那一抹绿色、那一缕清香、那一口湿润的空气本就弥足珍贵,如果能在这里住宿、聚餐、散步岂不是神仙才有的日子,难怪这里客流多、生意好。我担心的问韩叔叔,夏天生意怎样么?他说夏天生意更好,由于离县城远,生态园里很凉快,那时主要经营露天烤肉,桌子都很难订到。沿路还碰到不少老熟人,大多是韩叔叔这样的老工人,还有一些我儿时的伙伴,一个个忙忙碌碌,劲头很足。

  我问父亲,你们怎么想起搞生态园这个和煤炭毫不沾边的项目。他说,我们矿连年技改,现在井下地面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也产生了很多剩余劳动力,安置他们成了企业的大难题。煤矿工作技术含量低,通常一个岗位一干一辈子,如果把他们推向市场,基本意味着失业。就拿韩叔叔来说,他以前是在井下掌子面上打眼放炮的,现在由于技改,这个岗位消失了,他也快五十岁了,离开煤矿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韩叔叔的儿子从小学习不好,高中毕业也回到了煤矿,前两年也失业了,父子两个都不挣钱,这家里的日子就没法过了。现在两个人都在这里上班,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生活能过得去。企业在安置工人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再在煤炭方面发展,空间不大、风险也高,单纯的种地种菜利润很低,这些年政策倡导转方式、调结构,这种投资小、回报快、人力密集型的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最适合我们矿搞。韩叔叔还给我描绘了他这里的美好前景,现在生态园只是一期,将来还要往纵深发展,要自产无公害的庄稼、蔬菜,养殖不吃添加剂的猪羊,这些产品哪怕是生态园用不了,在市场上销售也不愁客户。因为生态园项目刚起步,是煤矿那边养着这边,看这形势,用不了多久这边很快就会盈利,最主要是解决了企业的就业难题。

  韩叔叔脸上一直洋溢着满足幸福的笑容,说刚下岗时,他们这些老工人经常去找矿上的领导,想不通怎么突然不管他们这些人了,难道让他们自生自灭?是啊,韩叔叔是我们矿上的人,他当年是生产能手,爱人是领导介绍的,结婚是工会操办的,儿子是在矿医院生的,小孩上学是子弟校,年华都奉献给煤矿,煤矿也一直在管护他,煤矿生活已经融入他的血液,难分难离。他们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人对“市场”有一种天生的畏惧,习惯了凡事有人安排的那种踏实,更喜欢人熟脸热的亲厚,加上现在年龄大了,再让他们去赶浪搏潮真的很残酷。生态园虽然整体上是市场化的运作,但是在人员安排上还是以煤矿的老工人和子弟为主。韩叔叔高兴的说:“矿上肯定会管咱矿上的人”。

  从生态园回来,心里感觉轻松了很多。前些年,我每次见韩叔叔,他都心事重重、眼神迷茫,总是问我将来他们怎么办啊?我都不敢看他的眼睛,搪塞安慰一番,然后难过久久。虽然少小离家,但从内心认为我也是矿上的人,也和煤矿血脉相连,看到父兄目光明亮、笑容灿烂,这种幸福让我陶醉不已。

  瑞雪飘起了,今年更好!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