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不尽春潮涌百良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4-02-17 13:44

  合阳百良是我的家乡。曾几何时,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祖祖辈辈,固守着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农耕方式,日子总过得紧紧巴巴。近年来,在党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指引下,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驱动下,百良这座古老的乡镇处处春潮涌动、人心思进、活力迸发,焕发着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机。

  大年初三,我决定去三娃哥家转转。三娃哥是我的邻居,也是我们侯卒村的主任。一走进院子,便听见此起彼伏的聊天声。循声进屋,只见三娃哥正与两个人聊天。其中一人三十多岁,双目炯炯、年富力强,看到我急忙起身握手问好,言语热情淳朴。三娃哥说,这是咱百良镇的王耀龙书记,大过年地来咱们村指导工作,这会儿正为咱们村核桃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呢。我笑着说,王书记这是践行群众路线哩。王书记坦诚地说:“咱说实在话,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乡镇干部成天扑在谋发展、促和谐的第一线,不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啥事都甭想干成。我趁过年到村里转转,一方面给村组干部拜个年,感谢大家对镇上和我个人工作的支持帮助;另一方面也想了解村里发展中的困难,和村干部一起想办法解决解决。”听到这些,我不禁为王书记的做法叫好。自己也曾在乡镇工作过,深知乡镇工作的艰辛。但正如王书记所言,只要真心实意与老百姓坐一条板凳,便没有办不成的事。

  闲聊中,王书记如数家珍地给我介绍起镇里的农民收入、土地流转、一村一品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情况。“不知你听说没,咱百良太枣村的红提葡萄这两年发展的特别好,县上不仅召开了现场会,还将‘太枣经验’写进了县政府工作报告。习总书记不是说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咱准备借这个东风大干一场,力争让更多的老百姓‘家有葡萄园,兜里不缺钱,天天像过年,人人笑开颜’”,王书记诙谐真挚的话语中洋溢着自豪与自信。他建议我抽空去太枣村、白眉村一带转转,亲身感受一下特色现代农业的魅力。

  王书记的介绍,勾起我的极大兴趣。初四上午,我便驱车前往太枣。车过白眉村时,我随意走进路旁的一座设施大棚。棚里小黄瓜娇翠欲滴、长势喜人。菜农郝师傅正在忙着采摘装箱。他高兴地介绍说,他从别人手里流转了两亩土地,建了两个温室大棚,分别种着黄瓜和西红柿,刚种了两三个月,年前就卖了三千多元,效益很不错。听人说种植草莓收入更高,他计划抽空去长安、高陵等地参观学习下,下茬尝试种草莓,让土地生出更多“金疙瘩”。“咱种地也要讲究升级换代哩。”幸福像花儿一样在他的笑容里绽放。继续东行,一座座葡萄大棚映入眼帘。虽然不逢葡萄生长季节,但仍有果农在棚内辛勤劳作。太枣村支书任继有介绍说,村里已发展红提葡萄一千多亩,人均纯收入突破一万元,成为合阳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为促进红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村上成立了绿泰果蔬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土地流转、苗木采购、农技指导、产品营销等方面为果农“撑腰壮胆”全程服务,摸索出了“土地流转打基础,资金扶持做前提,科技创新做支撑,配套服务做保障”的“太枣经验”,有效提高了果品标准化水平、果农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年后,1000吨的果库将破土动工,配套水利设施建设也已提上日程。下一步还将抢抓韩城市计划单列的机遇,依托红提葡萄产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咱要让每家每户都能尝到红提葡萄带来的甜头。”谈及未来,任支书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他的话语间徐徐展开。

  再次见到三娃哥,谈及所见所闻,他说村里也有意在设施果蔬、核桃种植等方面有所作为,可农业用水问题没法解决,啥都弄不成。我真心企盼省市县水利部门能帮助村里打个机井,彻底解决用水问题,让家乡侯卒村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上“源头活水”竞相涌流。

  不尽春潮涌百良,美丽乡村展新姿。

 

责任编辑:殷誉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