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
我生长在距佛门圣地——法门寺一公里的一个小村庄,来西安上学工作后,虽然回家次数少了,但我一直眷恋着这片土地,每次回家总感觉是那么亲切温暖。五年前,我们村接通了有线电视,村里人告别了“屋顶竖天线、换台转天线”的日子;三年前,村里开始进行厕改气,现在超过80%的农户已经用上了干净的沼气;今年开春,自来水就能接到每家每户的灶台前。
看着村里十多户买了小汽车,电脑成为了年轻家庭的必备电器,大人小孩的穿着也更加“洋气”,日常餐桌上丰富的美食不亚于城里人时,我真切地感觉到农村人的腰包鼓了,生活富了,最让我感觉欣慰的是,七十多岁的爹妈总是念叨着“政府太好了”——前几年开始不收农业税了,现在每月还给他俩“发钱”,上初中的侄女也不用交学费了——实施多年的民生工程深得民心。
虽然年年回家过年,但我却对这个生我养我20多年的地方感觉越来越生疏了。诸如农村人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与精神生活的逐渐“沙化”,房子大了屋子空了等等,这种种反差让我喜忧参半,百感交集。
小时候农村过年,家家贴对联,人人穿新衣,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村里组织的锣鼓队每天敲敲打打,年味十足,初一到十五还会有各种文化活动,十五前乡里还会组织社火表演,精彩纷呈,好不热闹。现在过年,再听不到喧天的锣鼓声,看不到大人小孩嘻嘻哈哈游戏的场景了,年越过越没“年味”了。锣鼓、社火、拔河等传统文化节目“谢幕”了,小孩子只能通过电视打发假期,对大人来说,打麻将、赌博竟成了最佳的娱乐选择。
对农村来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交流平台,吸引农民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应该恢复和丰富社火、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各种活动的参与性;应该将民间艺人等纳入财政供养范畴,强化村级文化人才队伍,逐渐改变城乡文化发展的“跛脚”。
过年必不可少的是赶集、办年货,从县里到镇上,从大商场到农家超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令人尴尬的是,其中充斥着不少仿冒、劣质、“三无”商品,吃的、穿的、用的没有不掺假的,农村市场俨然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沃土”。我不禁想问农村市场的监管为何会如此薄弱,不禁要为父老乡亲的健康和安全捏一把汗了。
除了商贸市场,农村客运市场的混乱也让我大跌眼镜。回家赶集,从村子口的“招呼站”到法门镇不到1公里的路程,每人单程车票竟然要5元钱,虽然考虑到节日运力紧张的因素,但非节日期间也要3元钱,还是让人觉得这样的票价太离谱。如此漫天要价,如此高昂的车费,对于五六口之家的农村人来说,春节期间走亲戚的交通成本可想而知了。
的确,农村人开始富了,但都是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一分一分攒起来的血汗钱,他们都期盼着把钱用在刀刃上,花得物有所值。因此,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规范和加强农村市场管理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下决心、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市场的引导和监管,建立公平、诚信、安全的消费环境,让处于弱势的农民不再“闹心”,生活的更加舒心、安心,切切实实地提高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