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神木:“黑骏马”也有困惑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12-02-22 08:26

  又是一场飘飘洒洒的雪,又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年。从上大学起,回家过年就成了岁末的必然程序。我的家乡在陕西神木,本是一个南接黄土高坡、北连黄沙大漠的塞上贫瘠小城,近十几年却因丰富的煤炭资源,迅速跃居为陕西经济第一县。上大学时北京同学曾悲天悯人地对我说,你们那个地方,黄沙肆虐,缺水少粮,真不适合人类生存。十年后却微博留言给我,听说你们一个县亿万富豪就2000多人,真是个好地方!

  也许身浸其中的神木人对这些变化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触,但对我这个每年回家一两次的游子来说,却阶段性总结似地见证了神木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得1999年去北京上大学,先得从神木坐火车北上包头,再换车到北京。神木到包头的火车是运煤车,仅挂几节客座车厢,不但跑得像牛车一样慢,人到了包头也跟个黑煤球一样。第一学期的寒假,神木通了到秦皇岛的运煤专线,我可以从北京坐火车到大同,在站台上直接换乘回神木的火车,几近直达——因煤而建的交通让我的回家之路便捷了许多。2003年,我大学毕业回西安工作,从神木到省城只有长途汽车可坐,一路上的弯弯曲曲上演过不少惊魂时刻。同年冬天,神木通了到西安的火车,接着神木至西安高速全线贯通,再加上榆林机场、鄂尔多斯机场的新扩建,我再也没为回家的路途犯难过。

  进了家门,暖融融的气浪扑面而来,再也听不到母亲那句熟悉的“他爸,娃娃回来了,再去加点炭”的催促。2009年,县上集中供暖,把天然气接进了每个家庭,还给每平方米5.5元的供暖费补贴2.7元。从此,神木每家每户门口的炭墙消失了,凌晨6时和父亲在零下二十多度的院子里用铁锤打炭烧火的情景,也已经成为了风干的记忆。一边感慨老家生活的变化,一边拿出从西安带回来的大包小包礼物,妻子也掏出两千块钱孝敬婆婆,父母也是一边高兴,一边数落,说神木现在经济发展的好,外来务工的人多,家里闲置的房子可以出租,再加上两人的退休工资,一年下来五六万元,真的不缺钱花。

  刚刚坐定,二姨来家里串门,她今年做了个手术,总共花了20万元,自己才掏了3000元,这是县上的免费医疗政策,3000元以下自掏腰包,3000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县上报销。闲聊中,二姨惊奇地说,今年自费去香港旅游,本地导游竟然会说神木话,忽悠得她们买了好多东西。或许是久不见面,二姨又说起家长里短,自己的小孙子今年上小学了,因为神木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连课本、作业本费都不用掏了,住校生每天还有5.5元的补贴。听着二姨的絮叨,看着她间杂的白发,我能读出她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幸福。

  七天的假期一晃而过,神木已非昔日的神木,但家乡还是那个熟悉的家乡。也许是经济发展得太快,家乡人的灵魂还未能跟上物质丰饶的脚步。早晨起来,路虎、宝马等豪车横七竖八地在一个羊杂铺门口停了一滩,就像十几年前人们把自行车随意停放一样。中午吃饭,一箱一箱地喝掉茅台、国窖、五粮液,就像十几年前一箱一箱喝掉大曲和烧酒。晚上,一宿一宿打麻将,只不过赌注从十几年的几百块变成了如今的数万元。尽管神木的经济总量已然抵得上好几个普通市县,但普遍存在的市容管理、文化生活、精神风貌等问题,在神木均能找到共同的影子,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方面,神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月去看姥姥,妈妈特意嘱咐我,你姥姥现在不缺吃不缺穿,你给点钱,老太太现在喜欢放贷款——神木现在几乎全民放贷,九十岁的姥姥也放着几万元的贷款。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神木的民间金融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造血功能,惠民政策也给百姓提供了较好的生活保障,但全民财产绑在同一辆疾驰的马车上,福兮?祸兮?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