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历史归档>2019 > 回乡见闻

喜忧墁里村

来源: 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12-02-19 10:45

  我的老家在洛南县寺耳镇墁里村,近年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的成就,每次回家都给我新的惊喜。

  道路缩短了城乡距离

  村里变化最大的应该是道路交通。从我记事起,村上一百多户人家赶集买东西都必须步行翻过秦岭到潼关,山大沟深,极其不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镇上有了到县城的班车,墁里村和洛南县城的联系才逐渐多了起来。现在,一条三米五宽的通村水泥公路把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和镇上连了起来,农用车、摩托车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再坐班车不到两个小时就到县城了。我的一个堂哥已在县城买了房子,农闲时全家人在县城住上一段时间,过一过城里人的日子,这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省上这几年开始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很多群众都动起了到镇上安家的心思,也盼着政策早日惠及自身。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对墁里村的政策一直不太明了,往哪儿搬,房子怎么盖,群众啥时搬,要交多少钱,众口纷纭,一人一个说法,村民们都是云里雾里的,也很难下定决心。

  电话电视方便了生活

  这些年变化最快的是村里的通信联络。过去很长时间,村里对外联络主要是信件和电报,因为邮递员半个月送一次报纸,所以一封信寄出后最快也要二十多天才能收到,电报虽然快点,也得三四天到一个星期。这两年,村里多数人装了固定电话,随着手机信号的覆盖,越来越多的人上山下地都随时带着手机。一次,我回家在田里转时,正好碰见一个远房叔叔打电话,他一手拄着锄头,一边大声说:“稀饭烧稀点,快渴死了!”电话大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子女,一个电话就能让在家的父母放心安心,村里的老人们说起这些,都是满口的“想不到”。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让村里人不花钱就看到所有上星的电视节目,既丰富了大家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的观念。从电视里学习党的政策,从电视里寻找致富门路,从电视里了解城市生活,村里的年轻一代不再固守土地,纷纷走出家门到城里闯荡,村干部们的发展意识也越来越强了,我回家时他们经常过来聊天,询问国家又出台了哪些惠农兴农的新政策,“电视上报过了,但说的不细,你给咱多讲讲。”

  教育问题让人不安

  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个完全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80多个孩子,坐在两间土木结构的教室里,听三位民办教师讲课。虽然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条件艰苦,但村子在上世纪80年代连续出了几个大学生,在全县着实火了一把。这几年,一是计划生育国策效果开始显现,二是外出务工带孩子一起走的越来越多,村里的孩子一下少了,村完小被撤了,所有孩子都要到十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六七岁的孩子生活还不能自理,家长只能跟着在学校附近租上一间房子,给孩子做饭、打理生活,小孩辛苦,大人也累。念着家里的农活和赚钱营生,有些孩子勉强上完小学、最多上完初中就回家了。都说教育是立身之本,当地政府能不能在农村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多考虑一些群众的切身感受,从方便孩子上学的角度出发,真正让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剩男现象值得关注

  墁里村坐落在秦岭南麓两条南北走向小山间的一个小盆地,耕地不多,但很肥沃,先不说发家致富,吃饱饭还是不难的,村上的小伙子只要不是残疾,还没有为找不到媳妇发愁的。这些年,山外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富裕安逸的生活,吸引了很多女孩子进城打工,直接间接地让她们嫁到了外地,当地小伙子找媳妇越来越难,一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子,找不到媳妇的大龄剩男就有十多个,附近村子的情况也差不多。这种城市化飞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剩男现象,已逐渐成为农村的一个不安定因素,值得关注。建议各级政府多在农村产业发展上出实招,让农村的下一代们安心在家门口赚钱生财,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农村。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